官方微信|手机版

食品

化工仪器网>行业应用 >食品/农产品检测>茶叶及相关制品检测>茶叶检测>正文

不同工艺处理的茶粉味觉差异比较

检测样品:茶粉

检测项目:味觉

方案概述:茶粉味觉检测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评估其滋味特征(如鲜爽、苦涩、甜醇等),确保产品风味符合标准,指导工艺优化以提升品质稳定性;同时检测异味或陈化迹象,保障食品安全与新鲜度;还能辅助拼配研发,满足消费者口味偏好,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定量化的味觉数据可为行业建立风味数据库,推动茶叶深加工产品的标准化与品质升级,从感官层面强化品牌价值与消费体验。

点击15次

下载0次

更新时间2025年05月08日

上传企业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下载方案

茶粉是以茶叶为原料,经过研磨或现代工艺(如超微粉碎、冻干技术)加工而成的粉末状产品,保留了茶叶的色泽、香气和营养成分。茶粉味觉检测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评估其滋味特征(如鲜爽、苦涩、甜醇等),确保产品风味符合标准,指导工艺优化以提升品质稳定性;同时检测异味或陈化迹象,保障食品安全与新鲜度;还能辅助拼配研发,满足消费者口味偏好,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定量化的味觉数据可为行业建立风味数据库,推动茶叶深加工产品的标准化与品质升级,从感官层面强化品牌价值与消费体验。

样品名称:茶粉,不同工艺处理的9个样本,编号为ABCDEFGHI

检测仪器: TS-5000Z电子舌

电子舌检测结果分析:

确定有效的味觉指标

将酸味和涩味无效指标去掉后做有效味觉指标雷达图见图2,从图中可见9个茶粉在多项味觉指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茶粉A和B二者整体味道接近,二者与另外7种茶粉味道区分极大,表现在涩味回味、鲜味、丰富性和咸味这些指标上。C~I这7个样品在苦味、苦味回味和咸味上差异明显。

 

C:Users59914Documents<a class= 

苦味、苦味回味和涩味回味的比较

从数值上看,茶粉的涩味值在无味点以下,但涩味回味值明显高于无味点。可见该茶粉刚入口时涩感不明显,涩味的后味很强。

从图中可见苦味和苦味回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苦味较大的样本其苦味回味也很强,其中A和B苦味和苦味回味均最小,且数值接近。苦味和苦味回味由大到小的顺序:E>F>HG>D>C>I>AB。涩味回味和苦味正好相反,A和B的涩味回味最强

C:Users59914Documents<a class= 

鲜味、丰富性和咸味的比较

测试结果显示,咸味、鲜味和丰富性均是茶粉有效的味觉指标。茶粉的咸味值并不同于食盐、火腿等样本的咸味,而是茶粉中的无机盐类物质对传感器的应答。

从图4中可见,茶粉A和B的咸味、鲜味和丰富性均最大,数值上远高于其他样本。茶粉C~I这7个样本的鲜味在9.3~10.3之间,丰富性在4~6之间,咸味之间差异较大。  C:Users59914Documents<a class=

 

酸味和甜味

茶粉的酸味值均在无味点以下,可见酸味并不是茶粉有效的味觉指标,不过从数值上均可见样本间的差异,故而将其与甜味一起比较。

从图中可见A和B二者在酸味和甜味上也与另外7个样本差异很大,A和B的酸味最小,甜味上与其他样本的差异并不明显。C~I这7个样本的酸味均有增加。

C:Users59914Documents<a class= 

PCA主成分分析

PCA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以主成分一和二为横、纵坐标轴,图中显示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3.54%和10.36%,基于本次测试的所有的味觉指标,对9个茶粉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上图6所示。

从图中可见A和B两个茶粉在整体味道上与其他茶粉差异最大,另外7个茶粉在味道上的差异更多的表现在第二主成分上。

从表5中可见,对第一主成分贡献较大的味觉指标是咸味、酸味、苦味、丰富性和涩味回味等这些指标上,可见A和B与其他样本之间的差异来自于这些指标上;对第二主成分贡献较大的味觉指标是苦味、苦味回味、酸味、涩味回味等指标,可见C~I这些样本之间味道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些指标上。

C:Users59914Documents<a class= 

 

C:Users59914Documents<a class= 

 

分享:
下载

温馨提示:
1.本网展示的解决方案仅供学习、研究之用,版权归属此方案的提供者,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发行、汇编或网络传播等。
2.如您有上述相关需求,请务必先获得方案提供者的授权。
3.此解决方案为企业发布,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上传企业负责,化工仪器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最新解决方案

该企业的其他方案

业界头条

关闭
友情提示:
如果您已经是化工仪器网的会员,请先 登录 后留言,这有助于您便捷留言,更好地和客户沟通。
还不是会员? 立即 免费注册
提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