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标准发布>正文

药典委公示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修订草案
2022年12月01日 11:25:42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宋池 点击量:4927

国家药典委员会拟修订9201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11月29日,药典委将拟制定标准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公示期自发布之日起3个月。

  【化工仪器网 标准发布】国家药典委员会拟修订9201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11月29日,药典委将拟制定标准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公示期自发布之日起3个月。
 
 
  药品微生物检验是保障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随着微生物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满足制药生产过程控制等的需要,制药领域不断引入了一些新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如生物发光技术、电化学技术、流式细胞计数法、基因指纹分析技术等。当药典规定的以培养为基础的经典微生物检验方法难以满足质量控制要求时,就需要根据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利用新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建立替代方法。
 
  此次修订草案包括五部分内容,具体为概述、微生物检验的类型及验证参数、替代方法验证的一般要求、样品中微生物定性检验方法的验证、样品中微生 物定量检验方法的验证。与现行的指导原则相比,文本总体框架未进行大幅度调整,但对替代方法应用场景、验证方法、验证类型、结果分析等进行了新增或重新定义。
 
  草案的概述新增替代方法的三种应用场景,明确替代方法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质量控制和终产品放行,并对不同应用场景中替代方法的要求进行阐述。“微生物检验的类型及验证参数”中新增鉴定相关内容,并明确需根据实际应用目的、场景及具体方法,结合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参数进行验证。“替代方法验证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替代验证需关注的事项,并进一步明确验证所需的微生物。“样品中微生物定性检验方法的验证和样品中微生物定量检验方法的验证”中阐述各验证参数的定义和验证方法,同时修改部分参数的验证要求,并为部分验证参数结果的统计分析提供了示例。
 
  对于9201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修订将为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在国内药品生产和质控领域的科学应用提供更完善的指导,从而有利于提高制药行业药品安全生产和质 量控制保障水平。同时指导原则的修订完善也将为创新生物制品进入中国药 典体系创造良好的对接平台。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新增核心关键检验检测能力1500项以上 广西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加快构建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旨在强化标准引领和质量支...
    2025-05-09 15:30:49
  • 加快推进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 促进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提出,到2027年,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在智能制药设备、检测仪器和制药工业软件等领域研发推广100款以上高性能...
    2025-04-28 13:57:15
  • 2024年国家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情况公布

    2024年共计抽查国家级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100家(含22家国家质检中心),其中重点领域机构65家,其他领域机构35家。发现存在...
    2025-04-17 14:23:59
  • 2025版《中国药典》重磅更新!新版药典核心变化抢先看

    近日,国家药监局正式颁布2025版《中国药典》,带来了一系列药品标准、质量控制等领域的重要更新,将于自 2025 年 10 月 1...
    2025-04-16 13:23:11
  • 渗透压仪中标结果公告

    项目名称:定远医美项目设备采购,项目编号:0768-2540CSIMC002/06,招标范围:渗透压仪 1台,招标机构:中国科学器...
    2025-04-16 11:39:28
  • 研发补助资金申报工作启动!助力新药与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开展山东省创新药物与高端医疗器械研发补助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申报系统于4月15日开放。
    2025-04-15 11:56:5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红外热像技术在石化行业气体检测中的创新与应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