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政策标准>正文

《土壤 石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发布
2020年02月28日 08:26:24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6519

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的组织下,由辽宁省鞍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起草的《土壤 石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已经编制完成,生态环境部也于前不久发布了通告,称该标准将于2020年4月24日起正式实施。

  【化工仪器网 政策标准】红外分光光度法是当物质分子吸收-记波长的光能,能引起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一版在2.5~25um的中红外光区,称为红外分子吸收光谱,继而利用这一红外光谱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测定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以及化学组成的分析,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对未知毒物的结构分析、纯度鉴定。
 
  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法规与标准司的组织下,由辽宁省鞍山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起草的《土壤 石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已经编制完成,生态环境部也于前不久发布了通告,称该标准将于2020年4月24日起正式实施。
 
  据了解,该标准的编制初衷是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因《土壤 石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为首次制订和发布,起草小组为了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引用了HJ 613《土壤 干物质和水分的测定 重量法》以及HJ/T 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标准的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方法原理、干扰和消除、试剂和材料、仪器和设备、样品、分析步骤、结果计算与表示、精密度和准确度、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废物处理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测定土壤中石油类的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土壤用四氯乙烯提取,提取液经硅酸镁吸附,除去动植物油等极性物质后,即可测定石油类的含量,为此,实验所需仪器包括红外测油仪或红外分光光度计、水平振荡器、马弗炉、天平、具塞锥形瓶、玻璃漏斗、采样瓶和一般实验室常用器皿和设备。
 
  为确保实验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六家实验室分别对石油类浓度约为30mg/kg的花园土壤同意样品、70mg/kg的污灌区土壤统一样品和150mg/kg的炼铁厂土壤统一样品进行了6次重复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十分可观。
 
  需要注意的是,为防止交叉污染,在样品制备间应清洁、无污染,样品制备过程中也应远离有机气体,使用的所有工具都应进行彻底清洗。小编也相信,随着改标准的正式实施,对于土壤的各类检测将更为全面,环境保护工作也能更为顺利。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X射线光栅单色器中标结果公告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X射线光栅单色器,镜箱组及狭缝采购项目,项目编号:0729-254OIT360339,招标范围:...
    2025-05-06 10:51:02
  • 预算281万 安徽农业大学采购实验室设备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就“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科学合肥观测实验站建设设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为281万元。
    2025-05-06 09:27:22
  • 预算618万 吉林农业大学采购实验室设备

    吉林农业大学就“吉林农业大学高质量发展-博士点任务-农学院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基础建设提升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额为618万元...
    2025-04-30 09:29:23
  • 预算620万元 广东工业大学采购荧光光谱仪等设备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委托广州顺为招标采购有限公司组织公开招标,采购荧光光谱仪、高分辨智能拉曼成像仪,预算620万元。
    2025-04-29 10:41:49
  • 预算1268万元 广东工业大学采购纳米红外光谱仪等设备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委托广东广招招标采购有限公司组织公开招标,采购纳米红外光谱仪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预算1268万元。
    2025-04-29 10:16:31
  • 市场数据丨3月光谱仪中标盘点 中标金额同比增长近3倍

    据化工仪器网不完全统计,3月中国政府采购网可统计到的光谱仪中标数量为98套,中标金额为4052.11万元,平均单价为41.35万元...
    2025-04-28 16:44:51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高品质供水水质分析与检测技术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