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发布 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
2024年07月05日 10:40:33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杨 点击量:6707

《蓝皮书》显示,2023年是全球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球平均温度、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高度均创下新高。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2024年7月4日,中国气象局举行新闻发布并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持续,而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2023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
 
  《蓝皮书》显示,2023年是全球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全球平均温度、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高度均创下新高。这一趋势与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紧密相连。数据显示,最近10年(2014~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2℃。南极海冰范围更是再创新低,全球冰川消融加速,北极海冰范围显著减小。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排放情景越高,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越多、强度越强、风险越大。《蓝皮书》预测,未来30年,中国区域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上升1.7℃~2.8℃,其中华东地区和新疆西部增幅最大。极端高温不仅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还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和能源系统构成巨大挑战。例如,高温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和电力供需紧张,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蓝皮书》指出,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温控目标,即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争取控制在1.5℃以内,碳中和成为必然选择。
 
  碳中和不仅是一个科学术语,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它要求通过平衡二氧化碳人为排放量与人为去除量,实现“CO2净零排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郑重承诺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碳汇建设等。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
    2025-04-29 15:47:14
  • 全面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
    2025-04-27 14:41:52
  • 预算178万 广州医科大学采购仪器设备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
    2025-04-27 09:46:13
  • 强化新污染物源头防控!生态环境部发布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
    2025-04-22 09:43:43
  • 《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中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
    2025-04-21 13:21:53
  • 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
    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