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无惧低温“充放自如” 从电解液着手解决锂电池快充难题
2024年03月01日 11:13:45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6787

如今,电池已经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类产品,尤其是对于依赖移动用电的产品来说,电池作为储能设备几乎是这些产品的“命脉”,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续航,同时电池的重量还会间接影响这些产品的实用性。也正因如此,电池技术面临的瓶颈许多时候是限制科技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如今,电池已经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类产品,尤其是对于依赖移动用电的产品来说,电池作为储能设备几乎是这些产品的“命脉”,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续航,同时电池的重量还会间接影响这些产品的实用性。也正因如此,电池技术面临的瓶颈许多时候是限制科技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而在目前存在的电池技术难题中,充电问题和低温放电问题尤为突出。简单来说,目前的锂电池在低温或者较高温度环境下,电池稳定性会有所下降,因此无法适应较极端环境下的使用需求。像冬天我们手机的异常关机、充电变慢等情况基本也是这类问题导致的。此外,由于其背后还涉及锂电池的充电速度、工作温度、安全性制约条件,因此对于电动汽车在部分地区的普及,影响就更为深远了。
 
  而就在最近,这个问题似乎又得到了新的解决方案。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范修林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外科研人员合作,从电解液的特性着手,设计出了一款新型电解液。这种电解液理论上可以支持在-70℃到60℃的超宽温区内进行可逆地充放电,并且在室温环境下有不错的快速充放电表现。
 
  而该成果的一个重要突破在于解决过去电解液存在的一个难题——无法实现同时具备有效的电解液-电极界面膜、宽温域内高离子电导率和快速离子传输动力学。过去的研究认为,由于电解液的高离子电导率需要溶剂具备高锂离子溶剂化能,而生成无机的电解液-电极界面膜需要电解液溶剂具有低锂离子溶剂化能,所以电解液不可能同时实现高离子电导率和阴离子衍生的电解液-电极界面膜。
 
  浙大团队则通过建立一套溶剂筛选原则,从几万种溶剂中,筛选宽温域内快速锂离子动力学的潜在溶剂,并从中寻找到23种目标材料,完成了这个过去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制作出了新型电解液。
 
  根据相关检测数据显示,在25℃室温下新型电解液的离子导电率可以达到传统商用电解液的4倍,即便在-7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也能高出商用电解液3个数量级。更进一步的说,就是符合目前极地科考、空间探测、海底勘探等领域对于电池的理想需求。
 
  而根据浙大此前公开的消息,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开始与企业展开合作,并且尝试在钾离子电池与钠离子电池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更好的落实民用市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绿色转型 从快递包装开始

    为填补我国在快递包装治理方面的制度空白,最新修订的《快递暂行条例》发布,并将于6月1日施行。
    2025-05-06 16:44:28
  • 一季度我国规上互联网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

    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4118亿元,同比增长1.4%。
    2025-05-06 16:35:04
  • 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今日启动

    5月6日,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在西藏东南部海拔超过4700米的冰川区正式启动。
    2025-04-29 16:26:37
  • 阿斯利康公司联合研发团队在酶活性检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4月29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协议》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该技术将酶活性检测效率提升至传统方法的1000倍。
    2025-05-06 15:38:09
  • 关于再次公开征集2025年化妆品标准立项建议的通知

    国家药监局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再次公开征集2025年化妆品标准立项建议
    2025-05-06 14:15:08
  • 已淘汰62.8万吨 我国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长期“斗争”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其中就我国开展消耗臭氧层物...
    2025-05-06 11:46:26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高品质供水水质分析与检测技术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