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会议新闻>正文

解析新动能 共话新发展 安捷伦举办绿色创新前沿媒体圆桌会
2023年09月27日 15:53:06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20720

9月6日15:00,安捷伦举办“解析新动能 共话新发展”安捷伦绿色创新前沿媒体圆桌会,化工仪器网、中国石油石化、分析测试百科网、食品安全导刊等近十家媒体出席了本次圆桌会。

  【化工仪器网 会议新闻】新时期,我国经济正走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释放了对新型工业化与产业升级的需求,也带动了新领域、新动能的发展。作为推进新动能发生与落地的力量,安捷伦正在积极支持新赛道上的企业与研学组织,提供用户所需的创新方案,期冀帮助用户早日实现更多成果与突破。
 
  9月6日至8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2023)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盛大召开,来自分析测试仪器行业的700余家企业齐聚北京,共襄盛举。9月6日15:00,安捷伦举办“解析新动能 共话新发展”安捷伦绿色创新前沿媒体圆桌会,化工仪器网、中国石油石化、分析测试百科网、食品安全导刊等近十家媒体出席了本次圆桌会
 
圆桌会现场
 
  本次圆桌会以“新动能发展与绿色贡献”为核心议题,邀请安捷伦发言人与来自石油化工、无机分析、电池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分别从各自领域出发,探讨新动能赛道的创新技术与服务,以及不断迭代的科学仪器设备在新动能赛道上的研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期实现不同行业间思维的碰撞,给在场的观众带来更多元的视角,丰富大家对能源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和发展前景的思考。
 
  安捷伦科技助理副总裁、大中华区高级市场总监郑欣,安捷伦助理副总裁兼大中华区销售拓展团队总经理朱颖新,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徐广通博士,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邢志教授,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事业部副总经理沈雪玲出席了本次圆桌会,此外,安捷伦高级副总裁、首席商务官PadraigMcDonnell“云出席”本次圆桌会议,向现场嘉宾介绍安捷伦的业务战略方向和愿景。
 
安捷伦高级副总裁首席商务官PadraigMcDonnell
 
  Padraig McDonnell向在座的嘉宾分享了安捷伦所面临的市场趋势。尽管全球市场经济环境充满挑战,但是安捷伦在学术、化学、环境等领域的业绩仍保持增长。在数字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基于强大的创新能力,安捷伦对大中华的市场充满信心。同时,安捷伦也充分意识到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字化的世界正在不断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以确保为客户继续提供卓越的客户体验。
 
安捷伦科技助理副总裁大中华区高级市场总监郑欣
 
  郑欣首先就安捷伦公司在全球和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他指出安捷伦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始终与政策要求保持一致,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做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庄严承诺。随后,郑欣阐述了安捷伦在中国创新和本土化的系列举措。他充分肯定了“合作”在安捷伦与客户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通过合作可以提升服务能力,赋力降本增效,助力制药研发质控,促进科学研究创新,并且能够赋能新材料创新。
 
圆桌会议现场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徐广通
 
  作为石化行业内的专业学者,徐广通从石油化工行业阐述行业对新动能的需求,并表达了对行业发展的期待。徐广通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氢能交通和节能减排,他指出由于氢对化学物质的杂质十分敏感,对氢气的品质产生了很高的要求,也对整个分析系统、样品系统和仪器检测水平都提出了特定需求。在未来,徐广通期待化工领域能够制定更多的国家标准、团体团标,甚至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事业部副总经理 沈雪玲
 
  沈雪玲作为工业客户表达了目前实验室锂电池对检测技术的诉求,她期待检测技术在检测速度、准确性和二次使用等方面产生一定突破。就“二次使用”方面,沈雪玲进一步作了说明,她表示:“我们希望分析检测仪器能够在不破坏电池的情况下进行检测,不影响检测后的正常使用,保障工业用户的正常生产。”沈雪玲指出,作为一种比较活泼的元素,锂在测试过程中可能需要惰性环境或者惰性转移装置,希望仪器厂商未来在这方向做得更好,所有行业从业者都应该做出努力。
 
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邢志
 
  邢志认为,仪器能够替代人们的味觉、听觉和触觉去探索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是重要的工具。为了增强人们对世界的探索能力,高精度无疑是仪器的重要提升方向。作为原子光谱的专家,邢志在清华分测中心工作多年,工作过程中接触大量的样品,接触到的行业逐渐增多,遇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他指出,精确度方面的提高需要在人员、仪器、设备、器皿等方面作出努力。
 
  在媒体圆桌会环节,现场嘉宾就传统石油化工能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现状、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策略、自动化实验室案例等方面展开了开放、多元的探讨,嘉宾们纷纷从自身行业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给现场嘉宾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安捷伦助理副总裁兼大中华区销售拓展团队总经理 朱颖新
 
媒体提问1
 
媒体提问2
 
媒体提问3
 
  媒体:近年来,科研仪器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成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新能源半导体领域在高速发展。请问安捷伦在研发过程中更注重哪些方面,能够使安捷伦的产品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
 
  郑欣: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其实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因此我们也分别从这三个方向做出了努力。数字化非常简单,只要把我们的数据信息变成电子数据即可实现;智能化是更高层级的需求,我们经常提到互联网概念,正努力开放更多的端口和指令群去帮助安捷伦用户,通过软件实现智能化的沟通;而自动化方向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这也是我们在中国成立数字实验室、数字创新中心的重要原因。
 
  化工仪器网:新动能涉及创新型主体支撑、可持续制度引领、新兴高端产业发展,具体表现为新动能驱动、新产业形态、新主体支撑,涉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那么请问场上的各位代表,在新动能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各位所在的行业对分析测试技术有哪些新的需求?对这些需求的满足有哪些期待?
 
  沈雪玲:就我们目前的使用经验来看,我认为各种基础的设备已经非常完善,但是每个行业有特殊的状况,可能产生不同的联用需求。比如某些气体比较活泼,可以通过设计真空转移、调节转用值等方式对其进行控制,方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因此我认为联用技术是分析测试技术发展的其中一个方向。
 
  邢志:我希望未来分析测试技术首先是要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加自动化。第一,实验室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工,比如早上打开手机设置程序,实验室就可以自动做实验,满足用户需求;第二,当我们面临复杂的样品,智能化的软件能够排除一定的数据误差,排除人工操作可能会造成的误差,能用人类的智慧去做更多有益的事情。其次,我希望未来仪器的操作能够更加简单便捷,降低使用门槛。
 
  关于安捷伦: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分析与临床实验室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敏锐洞察和创新经验。安捷伦目前服务于26.5万全球客户实验室,客户遍及11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数超过1.8万人,2022年财年全年营业收入约为68.5亿美元。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重磅利好!央行将增加3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持续支持“两新”政策

    今日上午9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由目前的5000亿元...
    2025-05-07 15:26:11
  • 经费200万 云南2025年省重点实验室验收结果公示

    日前,云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采取集中会议答辩与部分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云南省大湄公河次区域气象灾害与气候资源重点实验室(筹)”...
    2025-05-07 13:43:14
  • 基于科学基础大模型的智能科研平台正式发布

    4月29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基于科学基础大模型的智能科研平台——ScienceOne。Scie...
    2025-05-07 13:35:07
  • 超2300万!2025年第一批科技创新券(仪器类)兑付名单公布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2025年第一批科技创新券(仪器类)兑付名单。经兑付受理、审核和社会公示,确定对254家符合科技创新...
    2025-05-07 11:22:02
  • 贵州省印发《贵州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

    《贵州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发布,内容涵盖贵州省内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行业管理、备案、建设、电网接入、运行及监管。
    2025-05-07 10:51:11
  • 十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深入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目标
    2025-05-07 10:24:20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高品质供水水质分析与检测技术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