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十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深入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2025年05月07日 10:24:20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344

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目标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目标,部署了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
 
  《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协同联动、统筹谋划、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交通运输动力绿色低碳替代,强化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保障等重点任务,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机制,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到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交通运输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为主、科技创新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导向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基本建成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体系等发展目标,为加快交通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决策部署,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指导意见》围绕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燃料供应、产业培育、要素保障等领域部署了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协同,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衔接互动,统筹规划交通运输清洁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二是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管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用地用海等支撑保障,鼓励交通与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同步开发、同步招商,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项目核准(备案)流程。三是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铁路、公路、港口航道和枢纽场站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四是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高效稳定运行,增强交通运输能源系统弹性,提升交通运输能源系统应急能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协同互动。五是推广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铁路机车车辆、汽车、船舶等运输装备,推动新能源航空器应用推广,推动绿色低碳邮政快递发展。六是构建安全可靠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体系,持续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能力,逐步完善交通运输绿色燃料储运加注网络。七是培育现代化产业融合体系,鼓励新模式推广及新兴产业孵化,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产业补链强链。八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撑保障政策,加大资金要素支持,加强标准规范支撑,推进科技创新,强化试点引领,组织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启曜”行动和“乘风”行动,推动各地因地制宜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开展光伏、风电开发利用,建设一批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创新试点项目。
 
  据了解,交通运输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行动方案,加强对交能融合各项任务的指导监督,强化评估管理与跟踪问效,组织开展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创新试点,全面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重磅利好!央行将增加3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持续支持“两新”政策

    今日上午9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由目前的5000亿元...
    2025-05-07 15:26:11
  • 经费200万 云南2025年省重点实验室验收结果公示

    日前,云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采取集中会议答辩与部分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云南省大湄公河次区域气象灾害与气候资源重点实验室(筹)”...
    2025-05-07 13:43:14
  • 基于科学基础大模型的智能科研平台正式发布

    4月29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基于科学基础大模型的智能科研平台——ScienceOne。Scie...
    2025-05-07 13:35:07
  • 超2300万!2025年第一批科技创新券(仪器类)兑付名单公布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2025年第一批科技创新券(仪器类)兑付名单。经兑付受理、审核和社会公示,确定对254家符合科技创新...
    2025-05-07 11:22:02
  • 贵州省印发《贵州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

    《贵州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发布,内容涵盖贵州省内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行业管理、备案、建设、电网接入、运行及监管。
    2025-05-07 10:51:11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高品质供水水质分析与检测技术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