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会议新闻>正文

开发新市场 发掘新增量 第八届国际海洋防腐与防污论坛隆重开幕
2023年04月29日 09:00:00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小鱼 点击量:15750

2023年4月26日至29日,2023第八届国际海洋防腐与防污论坛在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开幕。

  【化工仪器网 会议新闻】腐蚀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据有关统计,每年腐蚀损失约占各国GDP的3%~5%。这种腐蚀的损失在海洋环境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我国仅海洋腐蚀带来的损失约占总腐蚀损失的1/3,经济损失可谓巨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决心坚定不移。随之相伴的是深远海能源开发、高端海洋运载装备、海洋渔业装备和跨海工程等海洋科技力量不断增强。面对这一趋势,当下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最具增长潜力之一的增量市场引起关注。
 
  2023年4月26日至29日,2023第八届国际海洋防腐与防污论坛在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由DT新材料和中国科学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以下简称“德泰中研”)。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宫声凯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展中心副主任崔琳中科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主任段继周,原中远海运集团专职外部董事、大连海事大学极地航运与安全研究院院长蔡梅江,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修船分会秘书、副主任委员朱之红等参会。
 
大会签到处
 
现场签到
 
  作为一站式新材料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德泰中研专注于新材料领域,以数据发掘和分析为基础,洞察产业需求;以解决产业需求为核心,打造新材料科技服务生态圈。面对当下科技实力迅猛发展的机遇,德泰中研开展了材会通、材视、材赋、夯邦等多个特色项目,为科技成果寻找合适的土壤。德泰中研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洞察海洋防腐产业需求,邀请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海洋防腐与防污交流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
 
  本届论坛以“发掘新增量”为主题,召开政策与产业环境全体大会、创新技术与前沿应用全体大会以及海洋能源开发装备以及海洋运载装备&渔业装备两个分论坛
 
主持人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展中心副主任 崔琳
 
  27日上午9时10分,政策与产业环境全体大会正式开始。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展中心副主任崔琳主持会议。崔琳一一介绍了大会嘉宾,并对到会嘉宾表示欢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保荣
 
  紧接着,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致辞。他先介绍大会的主要内容,并表示“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各种海洋结构材料和海洋环境用功能材料都是保障海洋装备在深海安全、长期、可靠服役的物质基础。侯保荣院士表示,希望此次论坛能够为促进海洋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海洋人才的成长以及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宫声凯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宫声凯以视频形式致辞。宫声凯希望到会嘉宾通过本次论坛,在学术交流和商务对接上有所收获。对到会的学生,宫声凯寄语应当紧紧抓住时代机遇,提升学习和科研能力。最后,他预祝本届论坛顺利举办。
 
  在热烈的氛围中,主会场报告拉开序幕。
 
中科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主任 段继周
 
  中科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主任段继周以《海洋工程设施装备腐蚀污损与控制技术》为题,为论坛作开场报告。报告主要从海洋工程设施装备腐蚀与防护发展状况、海洋生物污损过程与防污技术发展需求以及海洋腐蚀防护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展望三个部分展开。
 
  在海洋生物污损与防污技术发展需求方面,段继周向到会者介绍了海洋生物污损现象与严重性、海洋生物污损的发展阶段、机械防污清除技术、电解防污技术以及防污药剂技术,并对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控制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作了汇总。
 
  最后,在海洋腐蚀防护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展望部分,段继周主要讲述了微生物与材料相互作用、耐微生物腐蚀材料、耐生物附着材料、原位表界面防污材料技术、摩擦纳米发电技术以及光生阴极保护技术。
 
原中远海运集团专职外部董事、大连海事大学极地航运与安全研究院院长 蔡梅江
 
  随后,原中远海运集团专职外部董事、大连海事大学极地航运与安全研究院院长蔡梅江带来了题为《海洋绿色新兴产业和装备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报告。
 
  蔡梅江首先向到会者介绍了海洋绿色新兴产业的类型与内涵。其次,蔡梅江讲述了海洋装备技术推动海洋产业发展、面向零碳的海洋新兴装备技术发展以及海洋经济和装备技术发展政策与目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展中心副主任 崔琳
 
  之后,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能发展中心副主任崔琳以《海洋清洁能源开发技术及装备发展》为题作了精彩报告。
 
  崔琳首先解释了海洋清洁能源的概念,随后重点介绍了海洋清洁能源开发技术及装备发展,展示了当下市场的各种技术。其中,崔琳重点分析了漂浮式风机技术和漂浮式海上光伏技术。崔琳认为未来海洋清洁能源开发技术及装备发展可期。报告最后,崔琳简单介绍了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光大证券研究所建筑建材及新兴产业研究首席分析师 孙伟风
 
  接着,光大证券研究所建筑建材及新兴产业研究首席分析师孙伟风带来了题为《海上光伏的资本市场视角》的报告。
 
       孙伟风从认知源于产业、定价基于模型以及基于DCF模型的认知框架两方面讲解了资本与产业的认知差异。随后,在政策导向、环境优势以及设备装置方面,孙伟风具体说明海上光伏将是漂流式电站的主战场。最后,孙伟风从投资角度分析了漂浮式光伏电站的机遇,其中,他提到在漂浮式光伏电站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深海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可靠性、缺少漂浮式光伏电站发展全局性的规划指引等。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修船分会秘书、副主任委员 朱之红
 
  最后,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修船分会秘书、副主任委员朱之红带来题为《修船市场现状和未来预测》作为本次大会的结束报告。
 
  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修船市场现状、世界和亚洲地区修船行业现状以及修船市场发展和期望三个部分。在中国修船市场现状方面,朱之红主要从布局及修船坞容、2022年修船业绩、修船业务构成、绿色修船发展情况、修船行业管理数字化建设状况、修船行业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修船行业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七个方面进行论述。
 
  之后朱之红提出目前修船企业在全球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亚(中国、韩国、日本)、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中东(阿联酋、卡塔尔、巴林)、西亚(土耳其)、欧洲(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美洲等地区。
 
  最后,朱之红论述了后疫情时代的修船市场展望、规范及法规带来的业务机遇、修船产能发展、变化以及修船的绿色、低碳、数字三个发展方向。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
 
部分参会嘉宾合影(从左至右:段继周、蔡梅江、侯保荣、崔琳、朱之红)
 
  下午,创新技术与前沿应用全体大会将继续召开,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崔洪芝,长江学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广照,杰青、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董超芳等多位专家将就各种创新技术、成果以及工业化应用等问题继续展开交流。化工仪器网也将持续报道,期待您的关注。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超2500万预算!杭州市余杭区卫生监督所采购实验室设备等

    近日,杭州市余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余杭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及辅助系统采购项目(二次)”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额为2870.1...
    2025-04-29 10:33:54
  • 1.16亿!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启动

    4月26日,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向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16亿人民币,设立复旦大学青年创新中心基金,支持学校科技创新和...
    2025-04-28 10:10:55
  • 预算280万元 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采购光学元件表面检测设备

    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就“光学元件表面检测设备”发布招标公告,预算280万元。
    2025-04-27 13:27:51
  • 预算334万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采购仪器维修、维护、保养

    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就“污染源监测运维项目-实验室监测仪器维修、维护、保养(2025)”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额为334...
    2025-04-16 10:14:32
  • 最新一批国自然不端行为案件通报!

    此轮公布的15份处理决定涉及15所院校21名人员,其中有5所是985大学,3所是211大学。
    2025-04-15 14:31:04
  • 河南省:2025年度院士工作站和2024年度中原学者工作站名单公示

    日前,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发布《2025年度院士工作站和2024年度中原学者工作站拟建站单位名单公示》,拟建设2025年度院士工作站2...
    2025-04-14 11:31:58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高品质供水水质分析与检测技术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