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标准发布>正文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发布 明年5月起施行
2022年11月29日 14:03:54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491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标准文件《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计划于2023年5月1日起实施。

  【化工仪器网 标准发布】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等,其侵入人体可引起人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是开展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防治、科研、教学、食品、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工作的研究对象及物质基础,是直接关系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标准文件《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计划于2023年5月1日起实施。标准文件对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的多方面评价指标作出统一技术要求,并规范国家标准株申请与评价程序,提高我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资源质量和管理水平,确保国家生物安全。
 
  标准规定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基本原则、技术要求、申请与评价程序。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以及涉及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研发等相关活动的机构。
 
  标准文件首先对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国家标准株等相关术语做出界定。标准文件对国家标准株评价基本原则做出详细说明,并指出,国家标准株类型包括模式株、参比株、疫苗(候选)株、基因工程改造株和其他具有某种典型的微生物学属性、特征,在疾控、科研、教学、生产、研发等领域起到特定作用,具有保藏价值的菌(毒)株。
 
  文件中还表示,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包括生物学评价、活性评价、稳定性评价三大方面。其中,在生物学评价方面指出,其应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规定,明确该菌(毒)种危害程度分类级别等;在活性评价方面指出,应是纯培养物,无杂菌、支原体、噬菌体等外源因子干扰,其浓度、毒力(滴度)确定等;在稳定性评价方面指出,其应传代明确、可溯源,培养条件稳定、表型特征稳定、分子特征稳定等。
 
  此外,文件还对国家标准株申请与评价程序做出详细说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文件详情请参考本文附件。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沃特世收购Halo Labs公司 加快发展生物工艺检测分析业务

    2025 年 5 月 21 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米尔福德市,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宣布完成对Halo Labs公司...
    2025-05-22 17:08:02
  • 预算276万元 中国疾控中心采购一批实验室仪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就“2025年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招标公告,预算276万元。
    2025-05-22 10:44:28
  • 安序源科技递表港交所 集成电路生物科技国产企业冲刺上市

    安序源科技于2025年4月30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由中金公司与浦银国际联席保荐。公司成立于2016年,聚焦集成电路与生物科...
    2025-05-15 12:01:25
  • 赛多利斯2025年Q1业绩:全球增长强劲,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赛多利斯第一季度按固定汇率计算的销售收入8.83亿欧元,同比增长6.5%。中国业务虽略低于去年同期第一季度,但与2024年第四季度...
    2025-05-14 11:53:15
  • 预算4775万元 复旦大学仪器采购意向

    复旦大学计划采购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数字PCR系统、超高真空样品准备系统等仪器设备,预算4775万元。
    2025-05-12 14:53:57
  • 市场月报 | 中标总金额2400余万 4月PCR仪中标盘点

    据化工仪器网不完全统计,4月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可统计到的PCR仪中标119台,中标总金额2413.14万元。
    2025-05-12 13:30:39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红外热像技术在石化行业气体检测中的创新与应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