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政策法规>正文

推进气象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发布
2022年03月03日 11:01:30 来源:中国气象局 作者:吴吴吴 点击量:4483

近日,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化工仪器网 政策法规】科技创新是引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科技创新由以跟踪为主发展到跟踪和并跑并存的新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气象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着眼于气象强国建设总体目标,系统谋划2021年至2035年气象科技发展工作,明确“十四五”时期气象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
 
2025年主要科技指标
 
2035年主要科技指标
 
  《规划》明确,到2025年,科技研发力量比2020年翻一番;建成布局合理、开放高效、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科技与业务融合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引领支撑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到2035年,科技研发力量较2025年再翻一番;气象科技整体实力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灾害性天气预报、地球系统数值模式、重大观测装备三大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中心;气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增强主动性和前瞻性,找准突破口,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集中攻关,《规划》确定了9个重点领域46个优先方向,部署了4项重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技支撑能力。
 
  9个重点领域包括:气象观测技术和方法、数据分析技术、天气气候机理研究与科学试验、地球系统模式、数字化预报技术和方法、数字化预报技术和方法、人工影响天气理论和技术、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气象保障、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气象保障。
 
  4项重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包括:气象大数据科学工程、国产超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国产超算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观测装备国产化工程。
 
  《规划》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统一,描绘了至2035年我国气象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加快我国气象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建设气象强国重要指导。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位列世界第一

    4月28日,由国家能源局组织行业相关机构和专家编制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
    2025-04-29 15:47:14
  • 全面加强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
    2025-04-27 14:41:52
  • 预算178万 广州医科大学采购仪器设备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就“广医2025年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和金域检验学院教学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
    2025-04-27 09:46:13
  • 强化新污染物源头防控!生态环境部发布意见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重点行业中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严...
    2025-04-22 09:43:43
  • 《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中

    日前,国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碳排放量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关于《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监测系统校准规范》征求意见的通知,截止时间202...
    2025-04-21 13:21:53
  • 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突破2.2万亿元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保产业持续壮大,日益成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与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营收规模突破...
    2025-04-17 15:10:34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高品质供水水质分析与检测技术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