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素(Sclerostin), 又称骨硬化蛋白, 是由骨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抑制因子, 对骨的形成起负性调节作用, 目前研究认为, Sclerostin被骨细胞分泌后通过骨小管到达骨表面后与LRP5及LRP6辅助性受体结合, 抑制卷曲蛋白及Wnt信号与上述受体结合, 从而降低骨的形成。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群中血清Sclerostin水平及骨密度的普查, 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之间Sclerostin水平的差异, 以及Sclerostin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 为抗SCI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试验提供理论基础。
各组人群血液中Sclerostin测量结果为男(33.3±1.0 )pmol/L, 女(23.7 ±0.6) pmol/L, 统计学结果显示男性血液中平均硬骨素水平比女性明显高(P<0.001)(见图1)。通过图2、3的统计比较, 可以发现在在青年女性组, Sclerostin值与骨密度无相关性, 在中年女性组, 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老年女性组, 有明显相关性;在不同年龄男性人群之间进行比较显示同样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群血液中硬骨素水平相应增高, 在相同骨密度水平, 老年人血液中硬骨素水平较年轻人高。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bone mass)减少、骨质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疾病, 它可导致骨的脆性增加, 从而增加骨折风险。骨质疏松症是性的公共健康威胁, 其发病率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0%骨折后会死亡, 髋关节骨折患者40%骨折后生活不能自理。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促进成骨(直接增加骨量)和抑制破骨。Sclerostin, 是由基因Sost编码的一个分泌性蛋白。zui初被发现是由于在人类基因组上Sost的世丧失功能的突变会导致一种严重的骨骼石化症(sclerosteosis ), 表现为骨量的过度增高, 其上游大片段序列缺失导致其在出生后骨骼中表达丧失也会导致相似的骨量过度增生的疾病Van buchem disease。zui近在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高加索人群中Sost基因附件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与骨密度是相关联的。然而, Sclerostin抑制骨形成的机制却还不清楚, Sclcrostin在体外被报道能与BMP2、BMP4、BMP6、BMP7蛋白结合, 并抑制BMP蛋白所引起的骨形成反应。由于上述的这些结果, Sclerostlnzui初被认为是BMP的拮抗蛋白。
SOST/Sclerostin的发现为研究开发促进成骨的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抑制 SOST基因的表达或制备相关 Sclerostin抗体来干扰 Sclerostin的表达来促进骨的形成, 成为利用抗体治疗骨质疏松的新手段。骨硬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拮抗其对骨形成的的抑制作用, 从而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Michelle等通过骨硬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胫骨缺损小鼠和小鼠牵张成骨, 并通过免疫组化、Micro CT等方法进行相关检测, 结果证实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对猕猴动物模型的观察实验也证实, 骨硬化蛋白单克隆抗体能促进骨形成, 增加骨密度。
本实验研究表明男性血液中硬骨素水平较女性高, 血液中硬骨素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并且女性绝经前后硬骨素水平有明显的变化。基于以上的研究基础, 目前Sclerostin单克隆抗体作为治疗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已经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前期研究表明绝经后妇女注射该单克隆抗体能增加其血清中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 (P1NP)的浓度 , 目前正在进行Ⅱ期临床实验。相信未来随着对Sclerostin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医学家们将会重新思考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骨代谢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疾病的方法必将诞生。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