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其他文章>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食品添加剂:定义、分类与安全争议的科学解析!

来源: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25年04月14日 15:32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中的成分,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或增强感官特性。然而,其安全性常引发公众担忧。以下从科学角度系统梳理其核心问题: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功能

 

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加工性能而有意添加的物质”,需满足以下条件:

 

技术必要性:如防腐、增稠、调色等;

 

安全性验证:通过毒理学评估确定安全剂量;

 

非营养性:不用于提供热量或营养。

 

常见功能分类:

 

1、防腐剂:抑制微生物(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

 

2、抗氧化剂:防止油脂氧化(如维生素E、BHT);

 

3、着色剂:改善外观(天然类:β-胡萝卜素;合成类:胭脂红);

 

4、增稠剂/乳化剂:稳定质地(如卡拉胶、卵磷脂);

 

5、调味剂:增强风味(谷氨酸钠-MSG、香兰素)。

 

二、安全性评估与监管体系

 

1、国际标准

 

JECFA(粮农组织/世卫组织联合专家委员会):制定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基于动物实验的“无可见有害作用水平(NOAEL)”除以安全系数(通常100倍)。

 

EFSA(欧洲食品)与FDA(美国食):定期复审添加剂安全性,如2023年EFSA重新评估二氧化钛(E171)并限制使用。

 

2、中国监管

 

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明确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种类、使用量及适用食品类别。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负责本土风险评估,如2021年对脱氢乙酸钠的限制调整。

 

三、争议焦点:科学证据与公众认知的鸿沟

 

1、争议性添加剂案例

 

亚硝酸盐(护色剂):抑制肉毒杆菌但可能生成亚硝胺(致癌物),加工肉制品被WHO列为1类致癌物。

 

人工合成色素(如柠檬黄、日落黄):部分研究提示与儿童多动症相关,但因果性尚未确证(EFSA 2022年复审维持现有ADI)。

 

阿斯巴甜(甜味剂):2023年IARC将列为“可能致癌物”(2B类),但JECFA重申每日40mg/kg体重的ADI仍安全。

 

2、风险沟通困境

 

“剂量致毒”原则被忽视:公众常误认为“检出即有害”,而忽略ADI的安全阈值(如糖精的ADI为5mg/kg,相当于成人每日饮用350罐无糖可乐)。

 

天然≠安全:天然添加剂如肉桂中的(高剂量致肝毒性)可能比合成剂风险更高。

 

四、科学选购指南:理性应对添加剂

 

1、读懂标签:

 

中国法规要求标注具体名称或国际编码(如“山梨酸钾”或“E202”);

 

警惕“零添加”营销陷阱(可能用盐、糖等替代化学防腐剂)。

 

2、高风险人群注意:

 

哮喘患者避免亚硫酸盐(如E220-228);

 

尿症患者禁用含阿斯巴甜食品。

 

3、平衡膳食:

 

多样化饮食减少单一添加剂累积风险;

 

新鲜食材优先,减少深加工食品依赖。

 

五、未来趋势:清洁标签与技术革新

 

清洁标签(Clean Label)运动:消费者偏好“简单配方”,推动企业用天然提取物(如乳酸链球菌素替代化学防腐剂)。

 

纳米包埋技术:提高添加剂效率以减少用量,如纳米胶囊化维生素C延缓氧化。

 

合成生物学:工程微生物生产天然等同成分(如利用酵母发酵生产香兰素)。

 

六、结语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进步的产物,其安全性建立在严格科学评估之上。公众无需过度恐慌,但需警惕长期大量摄入深加工食品的潜在风险。未来,随着检测技术(如全息成像追踪添加剂代谢)和替代方案的创新,“安全”与“天然”的边界或将进一步融合。

 

标准物质资源平台,本站罗列了国家标准物质及本公司自行研制的标准品,对照品及化学试剂,方便了客户对标准物质及化学试剂的查询!所接所有订单全部由上门自取改为快递统一发货,既快捷了外地客户对产品的使用,又规范了公司内部的库房结构!让一站式标准物质的购买更加精准,高效!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