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孙振飞博士,刘思然教授(通讯作者),武汉大学何晓琳副教授(通讯作者)等在国际有名考古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发表了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uncovers sophisticated mould-making techniques of the middle-Shang period (14th-13th BCE)一文。
该文章通过显微CT等技术,对台家寺陶范的内部结构,组成成分和制作工艺等进行研究分类,揭示了安徽阜南台家寺中商时期陶范材料的复杂生产流程和使用策略。
▲采用布鲁克XRM获取的一类陶范三维图像[1]
这一研究重建了台家寺遗址复杂的陶范生产使用流程,揭示了中商时期陶范制作的诸多工艺创新。这一系列新兴陶范制作技术为殷墟青铜铸造业奠定了基础。该研究还体现了显微CT技术在表征陶范时的明显优势,可在无损前提下揭示材料内部的复合结构,还原陶范生产制作中的关键技术。[2]
论文原文可见参考资料[1],详细中文介绍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查阅参考资料[2]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刘思然教授
刘思然博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有名科技考古期刊Archaeometry编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Anthropological and Archae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PlosOne审稿人
参考资料:
[2] 显微CT揭示中商时期陶范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
文章转载于布鲁克X射线部门公众号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