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西门子6ES75317QD000AB0模块需要来自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前沿创新。2009年研发服务中心成立之后,其*的“创新屋”运营模式 (GT-CT House Model)受到业务部门的青睐,在燃气轮机中国研发服务中心的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周业涛指出:“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有助于推动创新,让我们更加贴近市场。”
捕捉需求,驱动创新
在燃气轮机领域,技术发展已相对成熟,若要寻求进一步的优化空间并非易事。
西门子能源解决方案部门的同事首先发现,在每年售出的SGT5-4000F型燃气轮机中,有10%至15%左右的产品由于客户天然气管道输送压力低而需要加装气体压缩机。这无疑会增加成本,削弱市场竞争力。2014年,研发服务中心开始探索解决之道。
通过细致分析范围内该型号燃机的历史运行数据,并且结合空气动力学基本理论,研发服务中心对燃机运行工况进行了精密的计算和分析。研究员建立了一个较之前模型更加优化的复合数学模型,可以比较精确地反映燃机真实运行情况。通过应用优化后的模型,燃气供气压力要求得以降低,实际效用则未受影响。研究团队很快向西门子通报了这一情况。
吕松军是负责该项目的研究员,他说:“不论是否购买西门子压缩机,客户都能从中得益,节省了成本。这样的改进已在范围应用。”
通过西门子燃机的评估,此举估计每年可节省200万欧元,并可增强西门子在50 Hz F级燃气轮机市场上的竞争力。
研发服务中心在过去的几年内开展了一系列类似的项目,涉及研发新的燃气轮机框架、对现有框架进行改造和升级、客户定制设计、现场服务支持、供应链管理支持和制造支持等。
近年来,该中心逐步实现了三重目标:在西门子研发版图内,增强地方团队在燃气轮机领域的竞争力;从制造到采购流程,为本地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充分利用西门子中央研究院资源,推动创新,培养人才。
2009年,为了把握市场趋势,同时建立人才库,西门子中国研究院成立了研发服务中心。赵作智博士是当时*员工之一。现在,作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发电与天然气集团*技术官兼燃气轮机业务部总,他本人便是西门子内部人才发展的成功例子。
“在研发服务中心积累的经验,使我对新一代燃气轮机研发有清楚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让我认识到跨部门合作的强大能量。” 赵作智说。
“业务部门的同事从未将研发服务中心视为外人,我们是同一个团队。”
融入本土创新生态圈
在创新竞争环境下,西门子这样的企业在区域创新生态圈内扮演的角色,是推动创新的关键之一——在这方面,研发服务中心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在一个为期3年的合作计划中,研发服务中心携手当地工程研究领域的翘楚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新一代燃气轮机。西门子6ES75317QD000AB0模块
周业涛说:“我们的认知往往受到现有知识的局限。而高校青年才俊具有独到见解,这或许能带来突破。”
双方成立的联合创新中心在研究和应用领域开展了研究,涉及诸如轮机性能、动态完整性、加工工艺技术,以及高温合金和涂层等方面。
在3年时间里,由研发服务中心主导的校企合作团队在设计进口可转导叶——一种控制进气流量的燃气轮机关键组件——的过程中,开发出5种原型,并申请了5项。
大学生的创新涵盖了机械设计、电动执行机构设计、控制逻辑电路设计、测量设计和系统集成设计等领域。
型式试验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