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抗神经/节苷脂抗体(GM1)试剂盒
工作原理
间接法:预先将人抗神经/节苷脂抗体(GM1)捕获抗原包被在微孔板上。加入标本、标准品以及 HRP 标记的检测抗体后,温育并洗涤。底物 TMB 在过氧化物酶催化下,先转化为蓝色,再在酸作用下变为最终的黄色。颜色深浅与样品中的人抗神经/节苷脂抗体(GM1)呈正相关,通过酶标仪在 450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 值),即可计算样品浓度。
双抗体夹心法:把抗 GM1 抗体包被于酶标板,样本中的 GM1 抗体与之结合形成固相抗原复合物。随后加入生wu素化的抗 GM1 抗体,再加入 ABC 复合物与生物wu素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加入 TMB 显色底物,显色情况与样本中 GM1 抗体含量成正比,同样借助酶标仪测定 OD 值来定量或定性分析抗体含量。
试剂盒构成
微孔酶标板:已包被抗体或抗原,为抗原抗体反应提供场所,如 96 孔配置为 12 孔 ×8 条,48 孔配置为 12 孔 ×4 条。
标准品:通常有 6 管,浓度依次为特定梯度,如 80、40、20、10、5、2.5 ng/mL ,用于绘制标准曲线。
样本xi释液:用于稀释样本,确保样本浓度处于试剂盒可检测范围内,不同规格试剂盒的体积有所差异,如 96 孔配置为 6mL,48 孔配置为 3mL。
检测抗体 - HRP:与样本中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催化底物显色,96 孔配置为 10mL,48 孔配置为 5mL。
洗涤缓冲液:一般为 20× 浓缩液,使用时需按 1:20 用蒸馏水稀释,如 96 孔配置的 25mL 浓缩液,可稀释出 500mL 洗涤液,用于洗去未结合的物质,减少非特异性反应。
底物 A、B:两者混合后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显色反应,不同规格试剂盒中两者的体积一般相同,如 96 孔和 48 孔配置中,底物 A、B 均为 6mL 和 3mL。
终止液:用于终止显色反应,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体积与底物 A、B 对应,如 96 孔配置为 6mL,48 孔配置为 3mL。
封板膜、说明书、自封袋:封板膜用于在温育过程中防止液体蒸发和外界污染,一般有 2 张;说明书详细介绍试剂盒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检测原理等;自封袋用于保存未使用完的试剂盒组件。
样本要求
血清:将收集于血清分离管的全血标本在室温放置 2 小时或 4℃过夜,然后以 1000×g 离心 20 分钟,取上清。若暂时不检测,上清可置于 -20℃或 -80℃保存,但要避免反复冻融。
血浆:使用 EDTA 或肝素作为抗凝剂采集标本,采集后的 30 分钟内,于 2 - 8℃以 1000×g 离心 15 分钟,取上清检测。保存条件与血清相同。
组织匀浆:用预冷的 PBS (0.01M, pH = 7.4) 冲洗组织,去除残留血液,称重后剪碎。按 1:9(一般比例)的重量体积比,将剪碎的组织与 PBS 加入玻璃匀浆器中,于冰上充分研磨。还可通过超声破碎或反复冻融进一步裂解组织细胞,最后以 5000×g 离心 5 - 10 分钟,取上清检测。
细胞培养物上清或其它生物标本:以 1000×g 离心 20 分钟,取上清检测。保存方式与血清一致。需注意,标本溶血会影响检测结果,溶血标本不宜用于此项检测。
操作流程
准备工作:从冷藏环境取出试剂盒后,在室温平衡后方可使用。按 1:20 用蒸馏水稀释 20× 洗涤缓冲液。准备好酶标仪(450nm 检测波长滤光片,570nm 或 630nm 校正波长滤光片)、高精度加样器及对应枪头、37℃恒温箱等器材。
加样:从室温平衡 20min 后的铝箔袋中取出所需板条,剩余板条用自封袋密封放回 4℃。设置标准品孔和样本孔,标准品孔各加不同浓度的标准品 50μL;样本孔中加入待测样本 50μL;空白孔不加。
温育与结合:除空白孔外,标准品孔和样本孔中每孔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检测抗体 100μL,用封板膜封住反应孔,37℃水浴锅或恒温箱温育 60min。
洗涤:弃去液体,吸水纸上拍干,每孔加满洗涤液(350μL),静置 1min,甩去洗涤液,吸水纸上拍干,如此重复洗板 5 次(也可用洗板机洗板)。
显色:每孔加入底物 A、B 各 50μL,37℃避光孵育 15min。
终止与读数:每孔加入终止液 50μL,15min 内,在 450nm 波长处测定各孔的 OD 值。
性能特点
检测范围:一般在 2.5 ng/mL - 80 ng/mL,不同品牌试剂盒会有所差异,例如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检测范围为 1.563 - 100mIU/ml。
灵敏度:多数试剂盒能检测到小于 0.1 ng/mL 的浓度,如上海仁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灵敏度可达此标准,上海信裕生物的产品最小可测人 Anti - Ganglioside M1 Antibody 达 0.938mU/ml。
特异性:不与其它可溶性结构类似物交叉反应,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重复性:板内变异系数小于 10% ,板间变异系数小于 15% ,保证了不同批次实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