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是继CT后学影像学的又重大步,在1933年由美物理学家伊西多·艾萨克·拉比实验成。自7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快的速度得到发展。
核磁共振现象来源
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运动。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其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实验结果显示,不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也不同: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0;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
由于原子核携带电荷,当原子核自旋时,会由自旋产生个磁矩,这磁矩的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成正比。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这现象类似陀螺在旋转体研究。
核磁共振成像的zui大优点是能够在对身体没有损害的前提下,快速地获得患者身体内结构的度立体图像。利用这种,可以诊断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别是脑和脊髓位的病变;可以为患者需要手术的位准确定位,别是脑手术更离不开这种定位手段;可以更准确地跟踪患者体内的癌变情况,为地治疗癌症奠定基础。此外,由于使用这种时不直接接触被诊断者的身体,因而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