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可漂浮二氧化钛材料成功问世 处理废弃塑料更高效
2025年05月08日 15:19:33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209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其分解塑料袋、保鲜膜等常见塑料的效率比传统材料提高了几十到上百倍,创造了中性条件下塑料分解效率新纪录。

  随着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塑料制品的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从工业生产到衣食住行,塑料制品无处不在。据统计,全球塑料消耗量正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2030年塑料的年消耗量将达到7亿多吨。塑料垃圾已悄然向人们涌来,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如何高效处理废弃塑料和垃圾塑料带来的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该材料可以在光照下分解塑料,在不用酸碱溶液预处理塑料的情况下,其分解塑料袋、保鲜膜等常见塑料的效率比传统材料提高了几十到上百倍,创造了中性条件下塑料分解效率新纪录。更重要的是,该材料分解废塑料后所得产物中有四成为乙醇。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据悉,目前全世界塑料垃圾总量已达到64亿吨,严重威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如何处理这些废弃塑料,已成为全球难题。在此背景下,光催化分解塑料技术受到关注。该技术能通过光照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把废弃塑料变成有用的化工原料。
 
  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这些羟基自由基就像“分子剪刀”,可以剪断塑料的分子链。但是,羟基自由基存在明显短板:它们的存活时间仅有亿分之一秒量级,有效作用范围仅10—100纳米。短寿的自由基难以有效抵达塑料制品表面。因此人们不得不先用强酸或强碱溶液对塑料进行腐蚀处理,但这一预处理环节消耗了整个降解过程85%的成本。
 
  本次研究中,科研人员突破传统思路,通过给二氧化钛披上一层“防水战甲”,成功让它漂浮在水面上。相较传统二氧化钛,可漂浮二氧化钛有两个新功能:一是让阳光、氧气、光催化材料和塑料实现零距离接触,突破了原本光催化材料与塑料间的接触屏障;二是可以利用寿命更长的超氧自由基,其寿命长达1毫秒,能充分切断塑料分子碳链
 
  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成功研制,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新能源材料研究领域的实力,更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该材料的进一步优化与应用,更加环保、高效的废弃塑料处理技术有望加速走向现实,为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素材来源:科技日报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一个人一个月消耗超1.5公斤石油 咖啡文化背后竟涉及巨大石油消耗?

    数据显示,一个400毫升容量、带隔热纸壳和杯盖的塑料杯,平均重量约为30克,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52.5克石油。
    2025-02-12 11:46:27
  • 自主可控!高端聚甲醛生产技术获得重要突破

    近日,我国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化学”)成功完成了高端聚甲醛新材料项目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中试。
    2025-02-11 11:03:28
  • 塑料危机迫在眉睫:每年产生5210万吨塑料废物,我们该如何应对?

    根据9月4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分析,这些人群中大多数会焚烧塑料废物或将其倾倒在环境中。该研究认为,全面的收集服务是减少全球塑料污...
    2024-09-06 15:14:54
  • 细菌制造热稳定性塑料:科技创新引领绿色未来

    近日,韩国科学技术院的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科学突破——他们首次利用细菌成功制造出一种具有热稳定性的塑料,其性质与广泛应用的...
    2024-08-22 11:24:41
  • 废塑料化学循环成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新方向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全球战塑”。《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废塑料化学循环正成为国内外塑料污染...
    2024-04-23 10:38:22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煤化工行业分析检测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线上会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