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全年增幅达5.9%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发布
2025年02月25日 13:33:08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小王 点击量:7896

近日,我国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了《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其中指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38亿元,较上年增长5.9%。

  海洋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随着陆上自然资源逐渐变得难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海洋经济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人们的目标。与此同时,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也逐渐具备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的能力。这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海洋新兴产业,并且这些产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壮大。
 
  近日,我国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了《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中就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说明。
 
  《公报》指出,初步核算,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05438亿元,较2023年增长了5.9%,增速比国内生产总值高0.9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其中,第一产业增幅4.6%,第二产业增幅35.8%,第三产业增幅59.6%。
 
  此外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15 个海洋产业增加值43733 亿元较2023年增长7.5%。其中,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电力业、海洋旅游业等增幅明显,来到了9%,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发展较为平稳。
 
  而在众多海洋产业中,新兴产业由于和现代科技关联密切,因此得到了充足发展,整体规模也不断壮大。例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方面,受益于新要素、新动能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成果喜人,自主研发能力稳步增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甚至实现了国际市场份额连续 7 年保持全球首位的优秀成绩。
 
  此外,海洋电力业也获得了稳定的发展,产业链、技术链不断完善下,大容量机组技术再次突破,深远海风电有序拓展,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研发稳步推进,海洋能源融合发展模式逐步构建。而颇受关注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也在过去一年实现了重要的突破,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年增长值来到了337亿元,已建成海水淡化项目规模超280万吨/日。
 
  而这些成果同样得益于我国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给予的高度重视。事实上截至目前,我国已出台了诸如《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海洋强国建设行动计划》等诸多政策措施。明确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也不断地根据实情需求,明确建设的实施路径与科技的发展方向,保障了海洋经济的稳定建设。也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海洋经济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明天。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稳定运行超2000小时 这个装置持续助力海洋油气绿色开发

    海洋油气开发的过程中难免会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因此,如何减少海洋油气开发过程对环境的压力,实现海洋油气绿色,成为了该领域的一个重要课...
    2025-05-13 17:21:42
  • 我国首支纯电拖轮船队亮相海州湾畔 为智能绿色港口提供“连云港样本”

    “云港电拖”每艘的年综合运营成本较同马力燃油拖轮能节省近300万元,替代同马力燃油拖轮后,每艘每年可减少近900吨二氧化碳排放。依...
    2025-04-24 09:11:32
  • 加速人才引进 浙江面向全球招募4855个博士后岗位

    为了更好的为省内科技创新工作与产业创新工作提供支持,浙江省再次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面向海内外发布2025年博士后岗位需求...
    2025-04-18 17:33:59
  • 人优我强 二次再热发电技术再获突破

    近日,我国二次再热发电技术再获突破,实现了从优到强的跨越,为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5-04-18 13:47:01
  • 电子产品并不会让思维退步 新研究打破“数字痴呆症”假说

    数字痴呆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并且也有大量的研究佐证这数字产品对于大脑功能的影响。但是同样也有研究人员发现,数字痴呆...
    2025-04-16 13:38:18
  • 6G成为关键词 能否带来发展新动能

    当下的5G时代,5G与AI的融合已经是热点领域,如今颇受关注的智驾汽车、智慧医疗等产业,基本都是基于该领域诞生并完善的。但与此同时...
    2025-04-11 13:07:59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