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政策法规>正文

《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发布
2024年08月13日 09:45:44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5685

近日,在山西太原举行的202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组织,太原理工大学牵头编制的《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

  【化工仪器网 政策法规】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南极洲的清洁能源潜力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近日,在山西太原举行的202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组织,太原理工大学牵头编制的《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
 
  《纲要》立足国家极地战略重大需求,历时两年编制完成,旨在为南极清洁能源装备、系统、运维等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方向指导,建立健全南极能源清洁利用技术体系,为我国率先建成南极科学考察清洁能源供给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南极科考活动的深入开展,以传统燃料为主的南极能源体系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纲要》指出,当前南极科考站中,绝大多数仍依赖燃油作为主要能源,清洁能源技术利用滞后已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南极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其清洁能源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全世界已有29个南极考察站安装了清洁能源发电装置,其中一半以上采用太阳能或风能形式。
 
  《纲要》针对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存在的难题,从装备技术、管控技术、运维技术、共性技术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了解决方向。为实现南极清洁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纲要》设定了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规划了初步转型期、加速推进期和巩固完善期“三步走”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到2025年,将全面突破清洁能源装备与系统在南极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难题;到2030年,全面完成我国南极考察站清洁能源利用的转型升级,实现安全高效、绿色便捷、设备可靠、多能互补、智慧融合的目标;到2035年,形成完备的南极科考站清洁能源供给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南极考察事业迈上新台阶。
 
  据悉,《纲要》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组织,太原理工大学牵头,孙宏斌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联合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电科十八所、清华大学等12家相关领域团队共同编制。
 
  《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的发布,是我国在南极清洁能源利用领域的一次重要布局。未来,随着《纲要》的深入实施,我国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乃至全球南极科考事业的绿色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机车车辆新一代牵引制动测试系统中标结果公告

    项目名称:机车车辆新一代牵引制动测试系统采购项目,项目编号:0747-2540SCCZBA82,招标范围:机车车辆新一代牵引制动测...
    2025-05-12 10:47:35
  • 202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开始推荐和申报

    为做好2025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和推荐工作,近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布《关于推荐和申报202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
    2025-05-12 10:39:05
  • 5月20日正式施行!国务院发布民营经济促进法有关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拟于今年5月20日起正式施行。
    2025-05-09 13:22:18
  • 规范生产考核巡查工作 中办国办印发《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
    2025-05-08 14:28:09
  • 浙江省科技厅发布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浙江省科技厅发布《浙江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旨在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人才培养,自2025年6月1日...
    2025-05-08 10:13:58
  • 关注这15类重点情形!三部门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近日,三部门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为期半年,结束后转为常态化机制。
    2025-05-07 13:47:13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