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项目成果>正文

推动绿色化工 科学家构筑新型光催化剂
2024年06月20日 09:13:06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杨 点击量:9568

该催化剂具有亲水性、结晶性、半导体特性“三合一”的优势,可实现高效的电子传递、质子传递和分子传递过程,从纯水和空气中实现过氧化氢的高效率绿色合成,有望应用于其他光化学转换的绿色化工过程。

  【化工仪器网 项目成果】在全球化工领域,绿色化工和环保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加深,传统的化工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价有机框架(COFs)作为一种新兴的光催化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在绿色化工和环保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共价有机框架(COFs)是一类由共价键连接的有机多孔材料,具有高度的结构可设计性和稳定性。近年来,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COFs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传统的光催化剂相比,COFs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高的光吸收能力和更好的电子传输性能,这些特性使其在光催化合成、能源转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在绿色化工领域,COFs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光催化合成方面。传统的化工生产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光催化合成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高效、低耗、无污染的化学反应。通过构筑具有特定功能的COFs光催化剂,可以实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高效催化,从而推动绿色化工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教授朱为宏团队,首次利用亲水脂肪链构筑半导体共价有机框架(COF)光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亲水性、结晶性、半导体特性“三合一”的优势,可实现高效的电子传递、质子传递和分子传递过程,从纯水和空气中实现过氧化氢的高效率绿色合成,有望应用于其他光化学转换的绿色化工过程。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酒石酸衍生物为单体构筑共价有机框架光催化剂的方法。这种方法巧妙地利用了脂肪链上的质子给体和受体形成特定的多重氢键网络,在实现共价有机框架亲水性的同时,获得了结晶型的光催化剂。该光催化剂在光催化氧还原制过氧化氢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实现了绿色、高效的光催化氧还原制过氧化氢过程。
 
  相关论文Constructing Photocatalytic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with Aliphatic Linkers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催化剂新技术有望实现超长寿命高效制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科研团队,从现有催化剂稳定性瓶颈切入,成功研制出一种超长寿命、高效制氢新技术。
    2025-02-18 13:13:49
  • 厦门大学在直接甲酸燃料电池催化剂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

    厦门大学科研团队通过掺杂16种稀土元素,成功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异质结构的铂碲基海参状纳米催化剂,并实现了其高效甲酸电催化应用。
    2025-01-27 10:10:00
  • 新型催化剂将水解制氢效率提高200倍

    近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独特的拓扑手性晶体,并将其用作水解制氢过程中的催化剂。通过操控该晶体内电子...
    2024-12-02 11:18:56
  • AI助力!我国科学家取得催化基础理论重大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微雪课题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催化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他们通过揭示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金属-载体相...
    2024-11-23 15:05:3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带来新成果 让“永久化学品”也能轻松降解

    永久性化合物通常指的是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由于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的分子内有牢固的碳-氟键,因此这类物质通常具备了独特的热稳定性、化...
    2024-11-21 13:32:50
  • 安徽大学研制催化剂快速筛选装置,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近日,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传来喜讯,由魏宇学和孙松团队研制的催化剂快速筛选装置已完成工程机样机迭代,并成功推向市场。这一创新成果不...
    2024-10-31 10:17:32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