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政策法规>正文

聚焦碳排放 中国科学院发布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
2024年06月17日 14:06:11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5768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全面、科学地理解碳排放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科学院近期发布了《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

  【化工仪器网 政策法规】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全面、科学地理解碳排放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科学院近期发布了《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消费端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至2019年间的碳排放演变特征,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报告》指出,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而主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这反映了发达国家消费型社会驱动的特点,以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入带动的资本存量累积的碳排放。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消费端碳排放长期低于生产端。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的显著降低,为全球提供了更多的绿色低碳产品。同时,中国在钢铁原材料和光伏产品贸易方面也为其他国家承担了可观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
 
  《报告》还评估了典型产品的贸易碳转移效应,揭示了国际贸易对全球碳排放分布的影响。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高碳排放产品到发达国家,从而转移了部分碳排放责任。
 
  一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对环境产品的支付能力和意愿也会提高,从而导致消费端碳排放的增加。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一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会显著影响碳排放量。丰富的低碳资源对于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改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管理效率以及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水平,进而减缓甚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能源消耗及其排放在根本上受到全社会消费活动的驱动。不同国家居民的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对于碳排放影响显著。
 
  《报告》呼吁统筹生产端和消费端,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核算不同地域或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不同消费主体所引发的碳排放动态。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消费端碳排放,需要进一步优化核算方法和数据质量。这包括加强消费端核算方法学研究、扩展研究产品覆盖度以及构建全口径碳计量技术体系等。全球减碳目标的共同实现需要各国携手共进。加强南北合作、推动全球技术进步是应对人类挑战的关键所在。同时,各国应切实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减碳责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为我们提供了从消费端视角审视全球碳排放的新视角。通过深入分析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碳排放的现状和趋势。同时,《报告》提出的建议也为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2025第一季度仪器仪表行业上市公司业绩披露,谁最抢眼?

    近期,各大仪器仪表行业上市公司已披露2025年一季度报告。化工仪器网特整理了70家企业的一季报财务数据,从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带大家了...
    2025-05-13 17:22:29
  • 数据中心建设潮:数字经济的引擎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数字时代的动力心脏”支撑着“数字居民”的互联网日常,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
    2025-05-13 15:44:46
  • 预算320万 复旦大学采购高温红外辐射测试设备

    复旦大学高温红外辐射测试设备的预算金额为320万元,项目编号为HW2025042205(3109-254Z20253009)。
    2025-05-13 15:31:26
  • 超声波助力燃料电池高效回收

    英国莱斯特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利用声波技术高效分离材料的新方法或将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2025-05-13 11:12:32
  • 吉林高博会:创新成果的集结号与政产学研融合的新起点

    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创造出众多中国第一。截至2024年12月上旬,吉林省已成功转化省内科技成果...
    2025-05-13 11:07:40
  • 明前茶为什么更好喝?我国科学家发现其中奥秘

    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发现,茶特殊的鲜味与香味来自于其中的茶氨酸,这是一种类似味精的物质,其主要作用...
    2025-05-12 16:06:47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