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中国科学院研发出全球领先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2024年03月08日 10:06:29 来源: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6207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发出了具有全球领先性能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相关论文2月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发出了具有全球领先性能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相关论文2月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结果为钙钛矿材料在发光显示领域的应用铺平了道路,将极大加快钙钛矿发光显示器件走入千家万户的进程。
 
  钙钛矿材料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途的半导体光电材料之一,制备成本低,光电性能优异,通电时可以发光,光照时可以发电。与目前显示分辨率可达到4K或“视网膜”分辨率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相比,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色彩纯度更高,可提升至少1倍。
 
  这一发现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发光显示产业每年拥有万亿元级别的市场。其应用方式主要是把钙钛矿材料做成电子元器件,比如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然后集成成照明显示组件,比如灯具、显示屏,甚至是激光器等组件。以前的液晶显示的材料本身不发光,靠背光透过来呈现颜色和对比,而OLED和钙钛矿LED都是材料本身发光,不需要背光,所以能实现高清显示。
 
  发光二极管的色彩纯度是指其发光的波长分布,比如纯红光对应的波长是630nm(纳米),但由于半导体本身电子结构的限制,会产生一定范围的光,这个范围越小,色彩越纯。钙钛矿能实现620nm到640nm的光,半高宽只有20nm,看起来颜色更纯。
 
  以往人们虽然认识到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特性,但其运行稳定性很低,且对根本原因认识不足,阻碍了其性能提升和商业化应用进程。钙钛矿发光二极管运行寿命此前都在20小时以下,仅在2022年和2023年有研究分别到达了约3000和20000多小时,相关论文都发表在《自然》上。而其他发光二极管,比如家用照明的无机的二极管,寿命长达几十年;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寿命,比如常用于手机显示屏的,可以做到10年以上。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先进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团队向超宇研究员和钱磊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创造性地开发出了“溶剂筛”方法,解决了钙钛矿材料的本征稳定性问题。研究团队对具有代表性的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内部的精细纳米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内部较薄的纳米片(只有一或二层铅离子)是诱发钙钛矿不稳定的关键来源。这些较薄的纳米片是由快速不可控的结晶过程形成的,本身结晶质量差,缺陷较多,容易发生分解,并且它们的分解会进一步诱发钙钛矿薄膜整体的分解,极大地降低了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
 
  研究团队利用较薄纳米片比起其他组分更容易溶于极性溶剂的特性,通过精准调控其中极性溶剂所占的比例来调整筛分的强度大小,就可以实现刚好只溶解掉具有一或二层铅离子的薄纳米片,而不伤害钙钛矿材料中的其他结构的效果,拓展了人们对钙钛矿精细纳米结构进行操控的工具箱,为开发具有独特纳米结构和性能的钙钛矿材料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全球最大长读长RNA测序数据集发布:开启精准诊疗新时代

    G-NEx采用的长读长测序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单次测序读长可达10kb以上,能直接读取完整的RNA分子。
    2025-04-30 17:34:22
  • 聚焦细分领域创新!富安达智能携高精度气体传感器闪耀IE expo China 2025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传感器应用硬件的企业,富安达智能携多款气体传感器等创新成果惊艳亮相IE expo China 2025。
    2025-04-30 16:22:53
  • 青岛海洋科技大市场: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

    2024年4月以来,青岛海洋科技大市场已累计遴选发布科技成果4040项。
    2025-04-30 16:22:45
  • 干细胞疗法:日本医学变革的引擎与全球启示

    iPS细胞通过基因重编程技术,将普通细胞转化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为治疗失明、心脏病、帕金森病等疑难病症提供了可能。
    2025-04-30 16:22:32
  • 4月份我国制造业PMI为49% 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稳定

    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
    2025-04-30 16:02:30
  • 工信部发布2025质量工作通知 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工作的通知。
    2025-04-30 14:03:02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2025第二届化工园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论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