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绿色的大米是科技与狠活?这次确实没有冤枉他
2023年11月02日 15:55:14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小王 点击量:5010

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奇的产物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赋予了我们更加丰富的体验。但与此同时,网络的便利也让一些匪夷所思的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很大一部分甚至是食物。而这些食物中不乏利用科技手段加工的产品,其中大部分还非常可口,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科技与狠活”成为精加工食品的代名词。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奇的产物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赋予了我们更加丰富的体验。但与此同时,网络的便利也让一些匪夷所思的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很大一部分甚至是食物。而这些食物中不乏利用科技手段加工的产品,其中大部分还非常可口,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科技与狠活”成为精加工食品的代名词。
 
  当然,也正因如此,许多原本正常的食品开始被“科技与狠活”污名化,迫不得已,各种科普机构、检测机构开始出来辟谣,“科技与狠活”的说法才慢慢在网上淡化。但是有时候,一些网红食品还真就是“科技与狠活”,比如最近在网上突然流行起来的绿色大米。
 
  如今正值水稻收获的季节,新米集中上市,不少我们没有见过的新品种也在各种商超及网店出现。而其中也包括了一种通体绿色的大米——绿竹米。据了解,这种大米本身有一种竹子的清香,并且标榜自己“营养价值丰富”,且“纯天然”。但看到这鲜艳的颜色,大部分网友还是将其与“科技食品”联系起来,称呼其为“科技与狠活”。
 
  不过这次真的没有冤枉它,这种食品确实就是“科技”的产物,并且产品自己在详情页也承认了是通过大米粉、菠菜粉、淡竹叶粉、食用葛根粉以及水制成的人工大米。事实上这种大米本身也并不是新事物,像我们市面上常见的“方便米饭”“方便泡饭”等可以通过热水浸泡食用的米制食品,很大一部分都是利用人工大米制作的。这类制米方法在食品市场已经应用了十多年,不存在安全问题。但相对的,也不会像它宣传的那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从制作工艺上来说的。这类人造大米采用的人工造粒技术,其实就是淀粉糊化后老化形成的淀粉凝胶挤压成米粒的形状,而整个粉化、糊化、凝胶化的过程中,大米、竹叶、菠菜中的营养成分会受到破坏并慢慢减少,最终制成颗粒后,其实剩下的营养成分非常有限,不会比米粒多多少。
 
  与此同时,从我们的日常饮食来说,大米提供的主要是能量,营养成分更多的是来自于丰富的饮食结构,也就是菜中。此外,淡竹叶粉作为淡竹叶提取物,本身也属于药用食物,因此对于特定人群还有负面影响。因此,相较于传统大米,绿色大米可以尝试,但不应该作为长期主食食用,也不应该迷信其营养价值。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进一步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聚焦农业领域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建设完善全国重点...
    2025-05-14 10:26:05
  • 中国柠檬产业蓬勃发展进行时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柠檬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
    2025-05-13 15:00:08
  • 预算210万 长治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采购仪器设备

    近日,长治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就“长治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2025年煤基油国家质检中心奖补资金设备采购项目”发布公开招标公告,预算金额...
    2025-05-13 08:55:09
  • 风口上的老面包子:市场突围与生产困局

    新乡俊杰、河南中雪等众多企业也相继推出同类产品,甚至有企业将老面小笼包引入烧烤市场,拓宽应用场景。
    2025-05-12 14:36:10
  • 从 “人做” 到 “智作”:智能餐饮如何颠覆传统餐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设备将更加智能、灵活,能够更好地模拟人类的烹饪技巧与服务方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2025-05-09 15:38:50
  • 从违规案例看食品机械企业广告合规之道

    食品机械企业若想避免违反广告法,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2025-05-08 15:05:03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