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行业百态>正文

我国单套最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成功投产
2022年12月28日 11:25:39 来源:化工仪器网 作者:羊舌木 点击量:5476

12月25日,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在中原油田成功投产。

  【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绿氢是最清洁的能源载体,是实现工业低碳化和能源清洁化的重要手段。作为目前制取绿氢的最主要方法,电解水制氢具有制氢效率高、负荷范围宽、无污染等特点,能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波动性,满足离网发电要求。同时,电解水制氢采用“零间隙”设计,体积小、启停速度快、操作灵活,是一种理想的加氢站站内制氢技术,将推动站内制氢发展,降低氢能成本。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快推进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全面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已在加氢站、制氢技术、氢燃料电池、储氢材料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12月25日,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在中原油田成功投产。该项目拥有国内最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以“绿电”制“绿氢”,日产高纯度(纯度为99.9995%)“绿氢”1.12吨
 
  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采用的是现阶段与风电、光电耦合度最好的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可再生能源固有间歇性、随机性与波动性的特点,发电时给电网稳定性带来巨大压力。质子膜电解水制氢工艺对电的波动与否没有过多要求,应对电力系统可做到“分钟级启动、秒级响应”。这也就意味着制氢系统可随时关停,便于就地消纳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较强的可再生“绿电”。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系统是该项目的核心设备,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利用纯水作为原料,在电解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具有较高的电流密度和安全性,电解功率为2.5兆瓦,制氢的效率更高。
 
  该项目集成风光电、电解制氢、氢气纯化、储运等多系统于一体,是中国石化、中原油田绿氢产业发展的“桥头堡”,也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氢能多元耦合与高效利用等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同时,该项目还配套建设3.66兆瓦的光伏电站以及9兆瓦风电工程。两个制氢配套工程年发电量2500余万千瓦时。目前光伏配套工程已经同步并网发电,为该项目的投产提供了绿色动能。
 
  接下来,中原油田还将以该项目为起点,强力推进新产业“倍速升级”,积极融入郑汴洛濮氢走廊产业布局。预计5年内,中原油田将建成年产能4500吨的中国石化豫北地区“绿氢”供应中心,促进氢能产业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发展,为构建“化石能源+绿色能源”双轮驱动发展新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网)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机车车辆新一代牵引制动测试系统中标结果公告

    项目名称:机车车辆新一代牵引制动测试系统采购项目,项目编号:0747-2540SCCZBA82,招标范围:机车车辆新一代牵引制动测...
    2025-05-12 10:47:35
  • 202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开始推荐和申报

    为做好2025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和推荐工作,近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布《关于推荐和申报202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
    2025-05-12 10:39:05
  • 5月20日正式施行!国务院发布民营经济促进法有关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拟于今年5月20日起正式施行。
    2025-05-09 13:22:18
  • 规范生产考核巡查工作 中办国办印发《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
    2025-05-08 14:28:09
  • 浙江省科技厅发布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浙江省科技厅发布《浙江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旨在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人才培养,自2025年6月1日...
    2025-05-08 10:13:58
  • 关注这15类重点情形!三部门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近日,三部门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为期半年,结束后转为常态化机制。
    2025-05-07 13:47:13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第四届地质与稀土样品处理及检测技术专场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