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手机版
移动端访问更便捷国产仪器,乘风破浪可期
2020年06月24日 16:17:48
来源:仪商网 点击量:3769

近年来,国产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见成效,部分仪器业已实现国产化。但由于仪器研发基础较为薄弱、技术积累相对不足、自主研发新产品能力不强、关键器部件“空心化”等原因,仪器进口依存度高的难题仍未得到有效化解,国产仪器研发制造与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化工仪器网 行业动态】近年来,国产仪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已见成效,部分仪器业已实现国产化。但由于仪器研发基础较为薄弱、技术积累相对不足、自主研发新产品能力不强、关键器部件“空心化”等原因,仪器进口依存度高的难题仍未得到有效化解,国产仪器研发制造与先进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在由仪器制造大国迈向仪器制造强国的奋进之路中,如何尽快提升仪器国产化水平,如何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现已成为仪器行业不容忽视且迫切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
应从着力实施“扶强扶优”、“产学研协同”、“人才兴业”等“三大战略”入手,努力实现仪器加速国产化进程的乘风破浪宏伟目标。
一、实施“扶强扶优”战略,力促实现国产仪器企业从“小而散”到“大而强”转型
国内仪器制造企业总体上呈现 “星星点点”的“小而散”格局,大多集中于中低端仪器市场,产品往往存在同质化现象,部分企业甚至依靠“价格战”在中低端市场求生存,仪器制造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能力普遍不足。
与国外不少仪器制造企业尤其是仪器制造企业,往往具有数十年甚至逾百年的历史积淀,其积累了充足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经验相比;国内仪器制造企业中,小微企业约占八成,大多数仪器制造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仪器研发基础较为薄弱、技术积累相对不足,能在市场与国外仪器品牌相抗衡的国内仪器品牌较为稀缺。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仪器制造企业主营业务逾10亿元的不过10来家。以电子测量器为例,全国范围内年销售额逾10亿元企业仅有1家,年销售额逾亿元企业不过数家。
剖析国内仪器品牌则较为稀缺的原因,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仪器技术创新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必须投入充足的研发资金,而这对于仪器制造小微企业而言,显然并非易事;另一方面,仪器研发周期漫长,普遍需要费时5至10年,而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应用则需长达约10年的培育期,往往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国内仪器制造企业普遍缺乏如此这般耐得住寂寞长期“坐冷板凳”潜心研发与培养市场的定力与耐心。
有鉴于此,应积极实施“扶强扶优”战略,力促实现国产仪器企业从“小而散”到“大而强”转型,促成一大批国产仪器品牌脱颖而出。
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国产仪器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产仪器科技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
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一方面重点培育一批“大、优、强”的仪器制造头部企业;另一方面精心培育一批“专、精、特”的仪器制造“隐形”企业。如此双管齐下,铸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仪器制造企业,打造一批有美誉度的仪器品牌。
二、实施“产学研协同”战略,力争实现国产仪器研发从产学研合作不畅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
仪器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国内仪器研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甚通畅,甚至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现象。
目前,国内仪器科研项目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仪器制造企业承担者则并不多见。近年来,虽然业界认识到应以需求驱动研发,但仪器产学研合作依然未向深层次挺进,有时甚至还存在“拉郎配”现象。
据介绍,国内仪器研制项目普遍采用“牵头单位+合作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专家认为,这一产学研合作模式看上去“很美”,貌似可以全方位涵盖产、学、研等多方力量;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产、学、研各方在研发理念与喜好上存在差异,往往难于达成高度共识,因而导致仪器实际研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效果大打折扣。
据透露,国内仪器产品研发还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仪器产品研发机构并未真正走出“象牙塔”,往往以技术指标为导向,较少考虑仪器制造企业所关注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实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体验等,因而导致研发出的一些仪器产品技术上貌似“高大上”;然而却难于在仪器应用市场落地,终归成了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有鉴于此,当务之急是应实施“产学研协同”战略,力争实现国产仪器研发从产学研合作不畅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通过国内仪器产学研各方全方位、深层次、零距离协同合作,有效突破国产仪器研发应用障碍,推动研制出一大批既在技术创新过得硬,又在应用市场叫得响的国产仪器新品。
业界专家认为,一方面,应大力推动形成仪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效机制,深化仪器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协调联动,无缝对接仪器应用市场需求,加快推动仪器从实验样机到产业化产品的自主研制进程。另一方面,着力建设高水平仪器研发基地,通过集聚效应形成仪器的共性技术平台,切实加快仪器国产化进程。
三、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力求实现国产仪器人才从“稀而缺”到“众而优”转型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产仪器与国外仪器的竞争,同样终归是人才的竞争。
研制国产仪器,人才储备至关重要。然而,国产仪器所急需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却依然紧缺。而美国、德国等仪器制造强国,无论是仪器研发人才和还是仪器制造人才,均不在少数。
为此,应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力求实现国产仪器人才从“稀而缺”到“众而优”转型,推动国产仪器产业加速勃兴。
业界专家认为,一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仪器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让一大批仪器研发与制造的优秀人才迅速成长;另一方面,应优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考核评价制度,保障仪器研发工程技术人才稳步成长,促进更多优秀人才充满激情、动力十足地投身于仪器研发工作。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拟于今年5月20日起正式施行。2025-05-09 13:22:18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2025-05-08 14:28:09
-
浙江省科技厅发布《浙江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旨在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推动人才培养,自2025年6月1日...2025-05-08 10:13:58
-
关注这15类重点情形!三部门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近日,三部门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为期半年,结束后转为常态化机制。2025-05-07 13:47:13 -
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一季度能源发展情况,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发展动能,加快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2025-05-07 13:29:21
-
日前,经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评审并公示,对2025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名单予以公布。2025-05-07 10:44:28
版权与免责声明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