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首页>资讯中心>本网视点>正文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 X射线检测技术实现革新
2018年10月25日 14:15:18 来源:中国化工仪器网 点击量:10551

近年来集成电路装备投资迅速增长,我国半导体设备投资占比逐渐加大,相关检测技术随之不断创新。

  【中国化工仪器网 本网视点】近年来集成电路装备投资迅速增长,我国半导体设备投资占比逐渐加大,相关检测技术随之不断创新。
 

 
  据悉,2017年集成电路产业收入突破4000亿美元。各大研究机构预新预测显示,今年将实现15%左右的增长,2019年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长远来看,集成电路行业前景一片明朗。
 
  随着大数据、新型存储、汽车电子、人工智能、5G等等多元化、多样性的智能应用需求驱动,我国集成电路产能加速扩张。这将为集成电路封装检测装备市场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不过,我国集成电路领域的装备产品由于进入市场时间相对较短,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仅为8%。另一方面,我国此类设备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设备则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为此,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业单位集中智慧,为行业推出不少应用型精品,打破垄断。近期,我国自主研制了国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焦点X射线成像系统—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该系统标志我国在此领域已位于世界前列,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集成电路封装检测技术水平,尤其是在轻元素材料精密检测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据悉,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性能可媲美先进产品,系统分辨率小于1微米,同等分辨率下,对比度是国外产品的3倍以上,成像更清晰,检测更可靠,使其具有“火眼金睛”般的缺陷检测能力,让缺陷无所遁形。此外,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还具备强大的低能成像能力,使其在轻元素材料精密检测方面优势突出,远超国外同类产品,填补空白。
 
  随着技术的发展,x射线检测设备的特性越来越多。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类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其对X射线具有非常的彩色辐射发光显示,在超灵敏X射线检测和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领域可以获得应用。该合作团队实现了对X射线光子的转化和发光颜色的精细调控,可极大地提高X射线检测与成像灵敏度,使得基于X光的应用更加安全。
 
  随着国防安全、军事安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百花齐放,X射线检测设备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期待行业涌现出更多先进的新产品和精尖技术,满足各行各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 预算1410万元 广东工业大学采购纳米红外光谱仪等设备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委托广东元正招标采购有限公司组织公开招标,采购真空互联多功能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设备,预算1410万元。
    2025-04-29 10:31:20
  • 超1.5亿元 华中师范大学拟采购大批教学科研设备

    华中师范大学计划在4~6月采购快速色谱仪、医用冷藏箱、X-射线单晶衍射仪、高分辨气质联用仪等仪器设备,预算超1.5亿元。
    2025-04-23 15:16:44
  • 预算580万元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采购能谱仪

    近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委托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公开招标,采购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预算580万元。
    2025-04-22 09:15:08
  • 预算279万元 深圳大学采购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

    近日,深圳大学委托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政府采购业务分公司组织公开招标,采购
    X射线衍射仪等一批设备,预算279万元。
    2025-04-16 14:34:28
  • 预算207万元 南京理工大学采购物料微观形态测试系统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委托江苏省华采招标有限公司组织公开招标,采购物料动态颗粒图像分析模拟测试系统、物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模拟测试系统...
    2025-04-16 14:21:04
  • 超1.75亿元 湖北工业大学拟更新教学科研设备102台(套)

    湖北工业大学拟更新教学科研设备102台(套),预算总投资17520.4万元。涉及仪器设备包括高分辨电子束曝光系统、原子层沉积机、正...
    2025-04-11 10:22:52

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高品质供水水质分析与检测技术线上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