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全站
   联系电话

   400-6607966

瑞芯智造(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5
  • 2025

    07-11

    深入解析纳米颗粒表征应用中的常见参数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催化、电子器件、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并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纳米颗粒通常在10-1000nm之间,使得它们表现出与传统宏观材料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使得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诊断、治疗等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因此,纳米颗粒的表征成为了纳米材料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准确的粒径、数量、浓度、形态、表面特性以及电学性质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构效关系,也为开发新型纳米技术和优化现有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根
  • 2025

    07-11

    纳米颗粒表征的验证内容及关键参数

    在纳米颗粒表征领域,粒径、浓度与电位等参数的精准测定是确保研究和应用成功的核心要素。前期文章我们曾详细分享过「纳米颗粒检测中的常见参数」。精确获取这些参数,不仅有助于深入解析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还为其在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关键依据。然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重复性与再现性仅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一套严格的验证流程来保障仪器的性能和操作的规范。这便是3Q认证(IQ、OQ、PQ)在纳米颗粒表征中的重要性所在。013Q认证的内容及意义3Q认证
  • 2025

    07-11

    纳米技术加速生物医学创新,NanoCoulter助力外泌体研究再突破!

    在纳米技术与生物医学的交汇点,一场关于诊断、治疗和精准药物递送的革新正加速上演。近年来,外泌体——这一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信使”——吸引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生物信息,参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还展现出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然而,如何精准分析外泌体的物理表征特性,一直是科研人员面临的挑战。传统光学方法受限于分辨率,难以捕捉单颗粒层面的关键数据。而基于RPS(电阻脉冲感应)原理的NanoCoulter™纳米库尔特颗粒分析仪,以媲美电镜的单颗粒检测能力,为外泌体研究提供了更高精度、更高灵敏
  • 2025

    04-30

    中检院文章:电阻法用于病毒颗粒的粒径分布检测和稳定性监测

    近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两科室(同时也是药品监管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卫健委生物技术产品检定方法及其标准化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监局生物制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在2025年第2期《药学研究》JournalofPharmaceuticalResearch上联合发表实验研究文章《电阻法测定人乳头瘤病毒病毒样颗粒的粒径》。中检院研究者采用基于电阻法,即电阻脉冲感应(RPS)技术的NanoCoulter纳米库尔特粒度分析仪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原液中的病毒样颗粒(VLP)样本的粒径进行测定
  • 2024

    10-21

    2024诺奖背后的miRNA革命:基因治疗与纳米技术的未来交汇

    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两位杰出的科学家——VictorAmbros和GaryRuvkun,以表彰他们对microRNA(miRNA)及其在基因调控中的开创性发现。1993年,VictorAmbros和GaryRuvkun在研究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时发现了miRNA,这一发现标志着基因调控研究的重大突破。通过他们的工作,科学家们揭示了miRNA能够通过与特定的信使RNA(mRNA)结合来调控基因表达。这一发现不仅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基因调控的传统认知,也为后续的基因调控和疾
  • 2024

    10-21

    【应用文章】NanoCoulter评测五种细胞外囊泡分离方法:效率与纯度大比拼

    近年来,细胞外囊泡(EVs)因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他们不仅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关键作用,还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展现了巨大潜力。然而,如何有效且高质量地分离这些囊泡仍是一个挑战。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基于电阻脉冲传感(RPS)技术的NanoCoulter颗粒分析仪,对五种常用的细胞外囊泡分离方法进行质量和效率的综合评估[1],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相关报道已有公众号进行了详细解读,可参阅《文献速递|使用电阻脉冲感应方法评估五种细胞外囊泡分离方法的质量和效率》。什
  • 2024

    09-27

    粒径分布计算用PDI还是SPAN? 别再傻傻分不清了

    在纳米科技和材料科学的研究中,粒径分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到纳米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而衡量粒径分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的两个指标是多分散指数(PDI)和粒径分布宽度(SPAN)。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01多分散指数(PDI)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Index,PDI)是表征颗粒分布均匀程度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实际粒径分布与理想单分散体系(即所有颗粒大小相同)之间的偏差度量。PDI的数值通常由动态光散射(DLS)测量得到,反映了颗粒尺寸分布的宽度和均匀性。PDI的
  • 2024

    09-26

    【Nature子刊】改进与优化基于NTA的EV单颗粒荧光标记及检测方法

    细胞外囊泡(EV)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在其起源、疾病相关性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已有诸多的发现与报道。在这些研究领域中,对EV的全面表征至关重要,需要涵盖EV单颗粒及整体分析,例如粒度,电位,浓度,粒径分布,以及检测与EV相关的特征蛋白,例如CD9、CD63、CD81、Alix和TSG1012-5。如果想对EV的表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则须利用Westernblotting、ELISA或单囊泡/整体免疫标记等方法进行EV表型分析。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将单个囊泡上的蛋白质检测与整体粒度分布
  • 2024

    09-26

    文献导读| 影响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的关键参数——标准操作流程的建立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外泌体、合成纳米颗粒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递送等方面。纳米材料的尺寸和浓度对于诊断和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纳米粒子跟踪分析(NTA)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表征纳米材料大小和浓度的方法,可以对纳米材料进行快速、精确的粒径和浓度测量。然而,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操作程序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在NTA表征过程中,包括样品浓度、相机设定参数、样品流速等都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同时,样品的分散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NTA的测量结果。因此,需要全面性地
  • 2024

    09-26

    干货:MISEV2023指南解读(一):EV的表征

    期盼已久的最新MISEV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了!细胞外囊泡(EV)自发现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相关科学研究的数量也逐年稳定增长。EV的计量以及在理解和应用EV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由于EV命名、非囊泡细胞外颗粒的分离、EVs的表征和功能研究的挑战,实现EV从基础生物学到临床应用等领域仍然存在障碍。为了应对这一快速发展领域的挑战和机遇,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更新了《细胞外囊泡研究的最少信息指南(MISEV)》,该指南于2014年第一次发布(MISEV2014),并在2018年进行了一
  • 2024

    09-26

    【应用文章】NanoCoulter助力量子点纳米球量子产率研究新突破

    近四十年来,以性能特别的纳米材料为基础的纳米科技发展迅速,已渗透到各行各业。目前,纳米科技面临的两大科学难题是:1)纳米材料或纳米结构因纳米效应而被赋予的优异性能始终难以真正充分发挥;2)纳米材料长期应用中的使役稳定性。量子点(QDs)是因电子态量子限域效应表现出尺寸依赖性质的晶态纳米颗粒,具有荧光染料、荧光蛋白的高亮度、出色的光化学稳定性,就目前来说,QDs是高灵敏单分子检测的理想标记物。然而,QDs表面能高,易产生非特异性吸附且胶体稳定性差。高分子包覆量子点(QDs)荧光纳米球(FNs)这种
  • 2024

    09-26

    揭秘颗粒表征方法的LOD:如何选择精准的检测方法?

    检测限(LOD,LimitofDetection)是指分析方法能够可靠检测到的最小物质浓度或数量,代表着方法的灵敏度。对于药物递送和纳米载药系统,准确报告LOD不仅帮助确定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还关系到低浓度颗粒的检测、监管合规性(进行药品申报或质量控制时,监管机构如FDA、EMA等通常要求详细报告颗粒表征方法的LOD)、方法验证,以及科研成果的可信度。那么,市场上的各种颗粒表征方法或仪器,能否提供准确的LOD?它们的检测原理和局限性是什么?接下来,和小编一起深入探讨吧!纳米颗粒跟踪分析(
  • 2024

    09-26

    NanoCoulter 赋能精准诊断与治疗:细胞外囊泡研究的新突破!

    外囊泡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备受关注的前沿热点,科学家们正不断探索着这些微小“信使”的奥秘,试图揭开它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开发基于细胞外囊泡的新型诊断和治疗策略。要深入研究细胞外囊泡,首先要了解它们的“身份特征”——大小,电位和数量。在这方面,瑞芯智造NanoCoulter单颗粒分析仪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台精密的“纳米显微镜”,能够精准表征细胞外囊泡的尺寸,浓度,粒径分布以及Zeta电位,为科学家们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微小“信使”的奥秘。接下来,我们将
  • 2024

    09-25

    外泌体化抗衰新风口:技术价值和国内外监管现状解析

    近年来,随着健康美容和抗衰的需求日益提升,消费者对于化妆品的需求和技术认知也越来越多样化,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在化妆品领域中掀起了一股创新热潮。外泌体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优势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小囊泡,主要负责细胞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直径在30-150nm之间,能够携带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利用外泌体自身的生理特点,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具有以下显著优势:高效传递:外泌体可以穿越细胞膜,将活性成分直接送入目标细胞内,提高了成分的利用效率和效果。生物相容性:外泌体来源于细胞,具有良好
  • 2024

    09-25

    瑞芯智造NanoCoulter助力NTA检测标准操作流程建立

    近年来,纳米材料已经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了广泛的应用。外泌体、合成纳米颗粒等已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递送等方面。纳米材料的尺寸和浓度对于诊断和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表征纳米材料大小和浓度的方法,可以对纳米材料进行快速、精确的粒径和浓度测量。前人曾多次报道,与DLS相比,NTA在确定单峰和双峰纳米颗粒的尺寸时具有更好的分辨率,但NTA无法高分辨率解析三个或以上的多峰混合的粒子群。用于数据处理的算法也极大地影响NTA和DLS分析的粒径结果输出,且二者
  • 2024

    09-25

    推荐 | NanoCoulter 纳米库尔特粒度仪全面满足MISEV2023最新要求!

    前不久,为了应对细胞外囊泡(EV)领域快速发展的挑战和机遇,逐步完善和统一EV的定义、制备、表征以及功能研究分析等的行业观点和准则,国际细胞外囊泡学会(ISEV)发布了最新的《MISEV》(细胞外囊泡研究的最少信息指南)。MISEV2023汇编了来自ISEV专家组和全球1051名研究人员的反馈,为研究学者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指导原则,推动EVs和外泌体领域更快更严谨地发展。正所谓“五年磨一剑”,最新MISEV2023在JExtracellVesicles期刊中第一次以“立场意见书”(POSIT
  • 2024

    09-25

    标准发布丨《人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制备与检验规范》推荐纳米库尔特粒度仪

    导读近日,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发布公告,《人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制备与检验规范》(编号:T/FDSA0049—2024)批准发布,将于2024年3月6日起实施。这一规范将为人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研究和行业规范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和标准。该标准联合全国81家企事业单位,历时1年4个多月共同制定。包含人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储存和运输、废弃物处理,能够切实指导行业规范,有效补充行业空白,具有行业先进的水平。据统计,目前全球已开展200余项外泌体治疗与诊
  • 2023

    12-28

    学术干货|颗粒粒径检测现状

    1959年,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RichardFeynman提出了按照人类自己的意愿可以随意地操纵单个原子与分子的设想,预言了纳米技术的诞生。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颗粒型材料迅速崛起。纳米颗粒型材料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纳米颗粒的粒度大小、分布、在介质中的分散性能以及二次粒子的聚集形态对纳米颗粒型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粒度表征是纳米颗粒型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对于纳米颗粒型材料测试从研究到产品,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将根据不同的测试原理,阐述各粒径测量方
  • 2023

    11-11

    外泌体的状态监测与差异性分析

    俗话说众生百相,这句话用在微观领域亦如是。譬如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外泌体,外泌体的出生环境十分复杂,导致其大小不一,喜好不同,有的喜欢独来独往,有的可能喜欢聚团抱堆。为了让它们能够尽可能的发挥作用,需要我们人为的将它们从体液中分离,还要使它们均匀分散,以达到最大效用。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怎么确定外泌体是不是真的有团聚呢?这里我们使用了一款以电阻法为原理制造的纳米颗粒检测仪(纳米库尔特粒度仪),测试各类样本数据来进行分析。图1:测试外泌体过滤前后状态上述实验为:将一个外泌体样品先用小量程的芯片测试小
  • 2023

    10-10

    手磨咖啡好喝的秘诀,原来是它

    伴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手磨咖啡成为了咖啡界的新宠。手磨咖啡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鲜,可以保留咖啡豆的原始风味。一杯咖啡的风味与口感主要是来自咖啡粉在萃取时释放出的物质量。除了水温和冲泡时间,咖啡颗粒的大小、均匀度也是影响咖啡萃取的关键因素。研磨度细的咖啡粉比表面积较大,萃取出的成分较多,可溶成分愈多,液体愈浓,苦味也就愈强。研磨度粗的咖啡粉比表面积小,萃取的成分亦少,浓度较低苦味也较弱,因此酸味就会变强。若是将研磨度不同的咖啡粉混在一起,则可溶成分的浓度会不一致,酸味与苦味都会因此被萃取出来,导致咖啡
123共3页49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