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保部此前公布的调查资料,2014年8月至10月,该部组织全国32个省级单位对10809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企业有1044家,占全部被查企业的9.6%,其中擅自拆除、闲置监控设施的有16家,有弄虚作假嫌疑的22家,有其他违规现象的1006家。
2015年6月至11月,环保部组织各级环保部门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共发现2658家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等问题,17个省(区、市)共立案78起。
许多企业篡改、伪造监测数据已到了恣意妄为、毫无顾忌的地步。环境违法行为从“偷排”转为“偷数字”,对在线监测数据动手脚。
2014年7月30日,有南京市民通过政府举报中国水泥厂有限公司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
现场监测显示,企业2号水泥窑窑尾传输到监测平台上的二氧化硫排放数据为23.37毫克/升,实际排放浓度则达到210毫克/升(排放标准为200毫克/升);氮氧化物监测平台上的数据为300毫克/升,实际排放浓度则达到881毫克/升(排放标准为800毫克/升)。但工控机的传输数据却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检查人员zui终发现,连接分析仪和工控机的数据线被接进了一间泵房的抽屉里,打开抽屉,里面藏着一个可调控电阻器。电阻器上设了两个开关,一个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数据,一个控制氮氧化物排放数据。通过旋转旋钮,可以随意调节上传给在线监测平台的排放监测数值,zui低可降到零。
事后,南京市环境监察总队对这家企业处以20万元行政罚款,并要求其补缴排污费260余万元。相关责任人杨某因篡改、伪造监测数据,被行政拘留5天。这是南京市*起行政拘留企业环保责任人的环境违法案例。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邹首民说,各地环境监测数据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造假手段花样翻新。
去年上半年,河南省环境监控中心通过调阅历史监控数据,发现信阳豫信轧钢实业有限公司焦炉烟囱二氧化硫自动监控数据长期稳定在20毫克/立方米。但现场人工监测发现实际数据为100~200毫克/立方米,检查前后自动监控数据差距较大。检查发现,该企业擅自拔出部分二氧化硫测量探头,使采样孔漏气,稀释排放污染物,人为干扰采样装置、降低测量数据,造成监控数据失真。
山东省环境监控中心去年3月通过数据审核发现,龙口矿业集团热电有限公司夜间烟气温度为87℃(湿法脱硫),白天为58℃,怀疑该企业夜间停运脱硫设施。调查发现,该企业排放口二氧化硫浓度数据为1915毫克/立方米,超标8.6倍,氮氧化物浓度为301毫克/立方米,超标0.5倍。而该公司自动监测设备显示二氧化硫浓度为10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为67毫克/立方米。
检查人员对采样管路、工控机参数等进行排查,发现监测站房隔壁的房间内有矿泉水桶和氮气钢瓶,分别用于吸收和稀释采样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干扰了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企业监测数据造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作假手段达到污染物排放达标,以逃避监管。”环保部环境监察局督查组副组长刘伟介绍,监测数据造假有两种主要方式:软件作假和硬件作假,通常发生在样品采集阶段、分析测量阶段和数据传输阶段。
比如,造假者故意拔出采样探头,断开采样系统与设备的连接,从探头导入脱硫后烟气等手段,使自动监测设备不能采集真实样品;通过在采样管上扎孔、通入氮气,将废水采样探头放入清洁水样等手段,对样品进行稀释;另外是在分析仪器上造假,自动设备分析仪上、下限被修改,使得实际监测结果与上传数据不一致。
各类企业均造假
要是简单地认为,小企业才会造假,大企业、外资企业不造假,那就错了。本报记者从环保部了解到,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在各类企业中都有发现。
重庆市綦江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是中国建材集团的下属企业,主营生产、销售水泥熟料。去年上半年,该企业第三方运营维护单位在对其废气自动监控设施维护保养时发现采样管线被破坏,企业还私自加装了过滤、吸收装置,于是将这一情况举报到重庆市环境监察总队。
经重庆市环境监察总队调查询问,綦江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因排放污染物浓度较高,担心数据超标受到行政处罚,对自动监控设施采样管线进行了破坏,加装了过滤、吸收装置。执法人员要求其立即拆除过滤、吸收装置,恢复自动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并对其行政处罚10万元,*机关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人陈某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跨国*同样也在中国涉案。甘肃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主营配制、生产、经营、销售可口可乐系列饮料。去年9月11日,兰州市环境监察局工作人员在日常检查中发现,该公司擅自更改化学需氧量自动监测设施,将自动监测仪器的采样管抽出,放入现场的一个三角瓶内采集固定水样。
经执法人员现场监测,三角瓶内污水化学需氧量值为12.87毫克/升,现场采集企业废水总排口水样测定化学需氧量值为217毫克/升,超过其污水排放标准。随后,兰州市环保局依法对该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并将案件移送*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张某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企业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涉及多个行为主体。”杨子江说,比如,单就监测设备来说,就有生产商、集成商、运营维护商,加上企业自身,都有可能造假。
某监测设备厂商告诉本报记者,“比如,仪器打开后,发现多了一块线路板,这可能是厂商自己安装的,也可能是系统集成商干的。而出来的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发现多了一个电阻,则可能是运营维护商干的。”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