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常识(一)------危险区域划分与防爆原理介绍
1)、危险环境划分
根据爆炸性环境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把危险场所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气体环境分为:0区、1区、2区
0区:爆炸性环境中的爆炸混合物以气体、蒸汽或薄雾形式连续出现或长期存在的环境。
1区: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环境中可能出现爆炸混合物以气体、蒸汽或薄雾形式的环境,1区是防爆电气设备的典型应用场所。
2区:在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环境中不太可能出现爆炸混合物以气体、蒸汽或薄雾形式,或偶尔出现并短时间(不多于2小时)存在的环境。
粉尘环境分为:20区、21区、22区
20区: 在正常运行时,可燃性粉尘连续出现或长期存在,其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或无法控制的环境及容器内。
2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粉尘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但未划入20区的环境。
22区:在异常运行时,爆炸性环境中可燃性粉尘偶尔出现并短时间(不多于2小时)存在但未划入21区的环境。如果不能保证排除可燃粉尘堆积或粉尘堆积或粉尘层时,则应划分为21区
2}、防爆原理介绍
隔爆型 d:将设备正常运行时,产生的电火花、电弧的部件置于隔爆壳内。隔爆外壳能承受内部的爆炸压力并能防止爆炸传播到外壳外。
增安型 e:在设备正常运行时,不会产生电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在机构上进一步采取保护措施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充油型 o:将设备的整个部件置于保护液体内,使设备不能点燃液面上的爆炸性气体。
充砂型 q:将设备的整个部件置于保护的填充材料内,使设备不能点燃外部的爆炸性气体。
本安型 i(a/b):在正常情况下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设备产生的电火花、热效应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气体。
正压型p:保持设备内部的保护气体压力高于外部,以免爆炸性气体进入外壳;或使足量的保护气体通过外壳,使内部的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降*爆炸下限以下。
无火花型n:在正常情况下或规定的故障状态下,设备产生的电火花、热效应均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气体。
浇封型m:将可能点燃爆炸混合物的部分浇封在复合物内,使它不能点燃周围的爆炸性混合物。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