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站是实现水环境质量动态监控、评估和预警的重要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污水处理厂等场景。为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连续性,科学规划建设标准与选址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标准
根据《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 915-2017)等相关国家标准,水质监测站的建设应遵循以下主要标准:
1.功能分区明确
监测站通常包括采水系统、预处理系统、仪器分析室、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供电与防雷系统等模块,各功能区应合理布局,避免交叉干扰。
2.设备配置规范
配备符合国家计量认证(CMA)要求的在线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可实时检测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水温、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关键指标。
3.数据传输与存储
支持远程通信功能(如4G/5G或光纤),实现与生态环境部门监控平台的数据对接,并具备断点续传、数据备份等功能。
4.防护等级达标
站房应具备良好的防水、防尘、防雷、防腐蚀能力,满足IP55以上防护等级,适应复杂户外环境。
供电与安全设计
应配备双路供电系统及UPS不间断电源,保障条件下设备正常运行;同时设置防盗、消防、视频监控等安全保障措施。
二、选址原则
合理的选址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反映水体状况的前提,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代表性
选择能够代表区域水体整体水质特征的位置,避开排污口、回水区、死水区等非典型区域。
2.可达性与安全性
站点应便于日常维护、样品比对和设备检修,同时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远离洪水、滑坡、污染事故频发区域。
3.稳定性与连续性
优先选在水流稳定、不易淤积、水位变化较小的河段或湖库区域,确保长期有效运行。
4.电力与通信条件
具备稳定的市电接入条件和良好的通信信号覆盖,以保障数据实时上传和远程控制功能的实现。
5.环境保护与政策合规性
符合生态保护红线、水源保护区等政策要求,避免因规划调整导致站点搬迁或停用。
水质监测站的建设和选址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系到水质管理成效的关键环节。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与施工,并结合地理、水文、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科学选址,才能构建起高效、可靠、可持续的水质监测网络,为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提供坚实支撑。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