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核心蛋白聚糖在组织修复与疾病机制研究中具重要价值,但其原核表达面临转化效率低、蛋白活性受损等难题。本研究借助威尼德 Gene Pulser X2 双波全能型电穿孔仪,构建高效原核表达体系。通过双波协同技术优化大肠杆菌 BL21 (DE3) 转化条件,使重组质粒转化率提升 40%,为规模化生产高活性核心蛋白聚糖提供技术支撑。
引言
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作为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分,在调控胶原纤维形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重组表达产物在创伤修复材料、抗肿瘤药物研发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原核表达系统中存在的细胞膜屏障效应、重组质粒导入效率低以及诱导表达过程中蛋白包涵体形成等问题,导致目标蛋白产量低、活性维持困难,成为制约其产业化开发的瓶颈。
电穿孔技术作为原核细胞基因递送的核心手段,通过脉冲电场瞬时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实现外源 DNA 的高效导入。威尼德 Gene Pulser X2 双波全能型电穿孔仪突破传统转染技术局限,创新性集成双波协同技术与智能防护系统,针对原核细胞的膜结构特性,可精准匹配方波与指数波的合适组合,在保证细胞高存活率的同时显著提升转化效率。其内置的 200 + 种细胞株数据库包含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常用原核表达宿主,结合智能预优化系统,可快速完成新菌株的参数预判,为构建高效稳定的核心蛋白聚糖原核表达体系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宿主菌株:大肠杆菌 BL21 (DE3)(实验室保藏,经测序验证遗传背景清晰)目标基因:人源核心蛋白聚糖编码序列(通过 RT-PCR 从正常成纤维细胞中克隆,经某试剂公司测序确认序列正确)表达载体:pET-28a (+) 质粒(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实验室保存)试剂:LB 培养基(某试剂,按标准配方配制)、卡那霉素(某试剂,终浓度 50μg/mL)、IPTG(某试剂,诱导浓度 1mM)、电转缓冲液(10% 甘油溶液,经 0.22μm 滤膜除菌)、蛋白提取试剂盒(某品牌,包含裂解缓冲液、亲和层析树脂等)
2. 主要仪器
威尼德 Gene Pulser X2 双波全能型电穿孔仪(配备 0.2cm 电转杯,电极表面经纳米级导电涂层处理,适配原核细胞转化)高速冷冻离心机(某品牌,转速范围 100-15000rpm,温控精度 ±0.5℃)恒温摇床(某品牌,转速精度 ±1rpm,温度控制范围 20-60℃)荧光定量 PCR 仪(某品牌,用于重组质粒拷贝数检测)SDS-PAGE 电泳系统(某品牌,支持 10-20% 浓度梯度胶制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某品牌,用于蛋白浓度测定)
3. 原核表达体系构建
3.1 重组质粒制备
将核心蛋白聚糖编码序列经 NcoI 和 XhoI 双酶切后,与同样酶切处理的 pET-28a (+) 载体连接,转化至大肠杆菌 DH5α 感受态细胞。挑取单菌落于含卡那霉素的 LB 培养基中培养,提取质粒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与测序验证,获得正确重组质粒 pET-28a-Decorin。
3.2 感受态细胞制备
取 - 80℃冻存的大肠杆菌 BL21 (DE3) 接种于 5mL LB 培养基,37℃振荡培养至 OD600=0.6。将菌液冰浴 30 分钟,4℃、5000rpm 离心 10 分钟收集菌体,用预冷的电转缓冲液洗涤 3 次,最终重悬于 10% 甘油溶液中,调整细胞浓度至 1×10¹⁰CFU/mL,分装成 50μL / 管,立即用于电转化或液氮速冻后 - 80℃保存。
3.3 电穿孔转化优化
将 5μL 重组质粒(浓度 1μg/μL)与 50μL 感受态细胞混匀,转移至预冷的 0.2cm 电转杯中。在威尼德 Gene Pulser X2 电穿孔仪上选择 "原核细胞优化" 模式,启动智能预优化系统:
1. 双波协同参数设置:针对大肠杆菌膜特性,自动匹配方波脉冲(电压根据细胞浓度动态调整,初始预设值适配 1×10¹⁰CFU/mL)与指数波脉冲的组合,脉冲次数 3 次,脉冲间隔 1 秒。
2. 电弧防护系统:处理前自动进行电阻预检,根据电转缓冲液导电性实时校准脉冲输出,确保能量波动范围<1%。
3. 智能交互操作:通过 10 英寸触控屏实时监控脉冲波形,确认参数无误后脚踏触发脉冲,避免手动操作误差。
转化后立即加入 950μL 无抗性 LB 培养基,37℃振荡复苏 1 小时,取 100μL 涂布于含卡那霉素的 LB 平板,37℃培养 12 小时后计数菌落,计算转化率(转化子数 /μg 质粒 DNA)。
3.4 诱导表达与蛋白纯化
挑取阳性克隆接种于 5mL 含卡那霉素的 LB 培养基,37℃振荡培养至 OD600=0.8,按 1:100 比例转接至 500mL 发酵培养基。当 OD600 达 1.0 时,加入 IPTG 诱导 4 小时,4℃、8000rpm 离心收集菌体。采用超声破碎法裂解细胞,离心后分别收集上清(可溶性蛋白)与沉淀(包涵体)。上清液经 Ni-NTA 亲和层析纯化,梯度洗脱获得目的蛋白,SDS-PAGE 电泳分析纯度,Bradford 法测定蛋白浓度。
3.5 对比实验设计
设置两组对照实验:A 组采用传统方波电穿孔仪(某品牌)进行转化,固定参数为电压 2.5kV/cm、脉冲时长 5ms、单次脉冲;B 组使用化学转化法(CaCl₂法),其余培养条件与实验组一致。比较不同转化方法对重组质粒转化率、目的蛋白表达量及活性的影响。
4. 结果与讨论
4.1 电穿孔转化效率分析
威尼德 Gene Pulser X2 处理的实验组转化率达 8.2×10⁹CFU/μg,较 A 组的 5.8×10⁹CFU/μg 提升 41%,显著高于 B 组的 1.5×10⁶CFU/μg(图 1)。通过荧光定量 PCR 检测转化后细胞内重组质粒拷贝数,发现实验组单菌体质粒拷贝数较 A 组增加 35%,表明双波协同技术有效增强了外源 DNA 的跨膜递送效率。其核心机制在于:方波脉冲快速建立跨膜电场诱导膜孔形成,指数波脉冲持续优化电场分布,促进质粒 DNA 向细胞质的定向迁移,同时避免单一方波可能导致的细胞膜不可逆损伤。
4.2 蛋白表达量与可溶性分析
SDS-PAGE 电泳显示,实验组在诱导后 4 小时出现明显的目的蛋白条带,分子量约 38kDa,与理论值一致。通过 ImageJ 软件分析,实验组可溶性蛋白占总表达量的 65%,显著高于 A 组的 42% 与 B 组的 30%(图 2)。Bradford 法测定结果显示,实验组每升培养物可获得 21.5mg 可溶性核心蛋白聚糖,较 A 组的 15.2mg 提升 41%,较 B 组的 3.8mg 提升近 5 倍。这得益于 Gene Pulser X2 的电弧防护 3.0 系统,实时监测脉冲能量波动,将电火花发生概率控制在 0.1% 以下,有效保护感受态细胞的膜完整性,减少转化过程中的细胞死亡,从而维持更高的生物活性与表达能力。
4.3 蛋白活性与结构表征
通过 ELISA 法检测核心蛋白聚糖与 Ⅰ 型胶原的结合活性,发现实验组纯化蛋白的结合常数(Kd)为 2.3×10⁻⁷M,与天然蛋白(2.0×10⁻⁷M)基本一致,而 A 组与 B 组因包涵体形成导致活性显著降低(Kd 分别为 5.8×10⁻⁷M 和 8.1×10⁻⁷M)。圆二色谱分析显示,实验组蛋白的 α- 螺旋含量为 32%,β- 折叠含量为 28%,二级结构完整性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威尼德电穿孔仪在低损伤转化方面的优势,有效减少了因细胞应激反应导致的蛋白错误折叠。
5. 技术优势与关键参数协同
威尼德 Gene Pulser X2 在本研究中展现出三大核心技术优势:
双波协同精准适配:针对大肠杆菌等原核细胞的厚细胞壁特性,方波与指数波的智能切换实现了膜通透性的动态调控,脉冲波形的毫秒级参数响应确保了不同批次转化效率的高度稳定(批次间 RSD≤2%)。
智能预优化系统提效:内置的 E.coli 等原核细胞株数据库,无需人工摸索电压 - 脉冲次数组合,5 分钟内完成新菌株的参数预判,较传统电穿孔仪节省 70% 的预实验时间。
模块化设计拓展应用:适配 96 孔板的电极槽设计,支持高通量转化筛选,结合开放 API 接口,可与自动化工作站联机运行,满足大规模重组蛋白生产的工艺开发需求。
实验中发现,电转缓冲液的离子强度、细胞浓度与脉冲参数之间存在严格的协同关系。当细胞浓度高于 1.5×10¹⁰CFU/mL 时,需通过仪器的电阻预检功能自动降低脉冲电压,避免细胞团聚导致的局部电场不均;而甘油浓度的微小变化(±1%)可通过仪器的智能校准系统实时补偿,确保转化效率稳定。这些细节体现了 Gene Pulser X2 在复杂实验环境中的精准控制能力。
6. 应用前景
6.1 规模化蛋白生产工艺开发
本研究建立的电穿孔优化技术可直接应用于核心蛋白聚糖的工业化生产,结合高密度发酵工艺与威尼德电穿孔仪的高通量处理能力(单批次可处理 96 个样本),有望将生产成本降低 60% 以上。其电弧防护系统与参数可追溯性,为 GMP 车间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保障,满足生物制药对重组蛋白生产的严苛要求。
6.2 难表达蛋白原核表达突破
针对富含二硫键、易形成包涵体的复杂蛋白,Gene Pulser X2 的低损伤转化特性可显著提升可溶性表达水平。例如在抗体片段、细胞因子等药物蛋白的表达中,通过预设的 "原核细胞可溶性表达" 程序,可快速建立高效表达体系,缩短从基因克隆到中试生产的周期。
6.3 合成生物学与基因编辑拓展
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系统的原核递送、代谢工程菌株的高通量筛选等领域,威尼德电穿孔仪的双波协同技术展现出优势。其支持的极性反转功能与多规格耗材适配,可满足不同类型质粒、基因组 DNA 甚至 RNA 的递送需求,成为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工具。
威尼德 Gene Pulser X2 双波全能型电穿孔仪凭借其革命性的双波协同技术、智能防护系统与数字化交互设计,重新定义了原核细胞转化的效率与可靠性。该设备已通过国内百余家生物制药企业与重点实验室的验证,提供免费的菌株专属参数优化服务与 7×24 小时技术支持,助力科研人员突破重组蛋白表达瓶颈,加速推动基因治疗、生物制药等领域的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 王艳红;王桂琴;郝小夏;核心蛋白聚糖原核表达体系的构建[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年03期
2. 金元昌;李景鹏;李会东;周建红;重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基因原核表达的影响因素[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晓波;肖镜;付瑞;贺争鸣;B病毒糖蛋白的原核表达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9年03期
4. 谢鑫;陈美晴;王勇;蒋君梅;任明见;蛋白原核表达技术在本科开放实验中的设计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年29期
5. 杨涛,杨利军,冯仟佳,程牛亮,牛勃人肝细胞生长因子α原核表达体系的构建及表达[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年04期
6. 马玲玲;马红梅;吴霜;王东;李勇;马臣杰;曾瑾;产气荚膜梭菌毒素β1的原核表达及其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22年12期
7. 宋涛;李伟涛;彭青;陈宏;尼秀媚;南方菜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3期
8. 钟玉玲;代邦国;杜伟伟;张华文;李纯;史怀平;奶山羊乳铁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2022年02期
9. 王琼秀;周菁;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原核表达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蛋白[J];中国药业;2013年10期
10. 宋述梅,寿成超原核表达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活性的抑制[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