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仪器文献>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二硫代苏糖醇:生物化学研究中的“还原大师”

来源: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05月28日 14:15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试剂架上,二硫代苏糖醇(Dithiothreitol,简称DTT)成为蛋白质研究领域的“化学魔术师”。这种小分子化合物通过精准调控蛋白质中的二硫键,深刻影响着从酶活性测定到蛋白质结晶的各个环节,堪称连接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分子扳手”。
  DTT的分子结构核心是两个相邻的巯基(-SH),在碱性环境中,DTT的巯基可被氧化形成分子内二硫键,同时释放出电子,将蛋白质中的二硫键(-S-S-)还原为巯基。这一过程不仅可逆,且具有高度选择性——DTT更倾向于攻击暴露的二硫键,而对蛋白质内部的共价结构影响甚微。其还原电位(-0.33V)恰处于生理pH范围,使DTT成为模拟细胞内还原环境的理想工具。
  在蛋白质化学研究中,DTT的首要使命是“解救”被错误二硫键“禁锢”的蛋白分子。当重组蛋白表达时,常因错误折叠形成分子间二硫键导致沉淀,DTT通过断裂这些非天然连接,帮助蛋白恢复溶解状态。在SDS-PAGE分析中,DTT作为还原剂可打开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确保电泳条带准确反映分子量。
  更令人瞩目的是DTT在酶活性调控中的“双面间谍”角色:对于依赖二硫键维持活性的酶(如硫氧还蛋白),DTT通过还原作用使其失活;而对于需要游离巯基发挥功能的酶(如木瓜蛋白酶),DTT则是激活剂。这种矛盾特性使其成为研究蛋白质构效关系的“分子开关”。
  随着低温电镜(cryo-EM)技术崛起,DTT在蛋白质样品制备中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传统方法中,DTT常导致蛋白质结构松散,但在单颗粒分析中,适量DTT(1-5mM)可通过可控还原产生均一构象,显著提升冷冻样品的颗粒取向一致性。2020年《Nature Methods》报道,DTT与去垢剂组合使用,可将膜蛋白样品的二维平均信噪比提升40%,助力G蛋白偶联受体(GPCR)等难题的结构解析。
  尽管DTT的细胞毒性显著低于β-巯基乙醇,但其使用仍需严格规范。实验显示,当DTT浓度超过10mM时,可引发蛋白质巯基的过度烷基化;而处理时间超过30分钟,则可能破坏天然二硫键。现代实验室正转向更温和的替代方案,如三(2-羧乙基)膦(TCEP),但其穿透蛋白质球体的能力仍无法替代DTT在复杂体系中的作用。
  随着光控还原技术的发展,DTT正从“静态还原剂”向“动态调控工具”演进。2023年《Science》报道的光敏DTT衍生物,可在特定波长激光照射下实现时空可控的二硫键还原,为研究蛋白质折叠中间态提供了全新维度。这种“光控还原”策略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结合,已成功捕捉到钙调蛋白与靶标结合的毫秒级构象变化。
  从试管中的蛋白解聚到细胞内的氧化还原信号调控,二硫代苏糖醇以其精妙的化学特性持续拓展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边界。这场发生在分子层面的“氧化还原之舞”,仍在不断揭示着生命体系最本真的运作密码。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