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操作使用>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氢气发生器如何进行校准

来源:毕克气体仪器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2025年05月28日 10:21  
  氢气发生器是通过电解水或化学反应持续生成高纯度氢气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分析、工业催化、燃料电池等领域。为确保其产氢压力、流量、纯度及稳定性符合要求,需定期校准。以下从校准原理、方法、流程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1. 环境条件
  - 温度:20~25℃(避免温度波动影响电解效率);
  - 湿度:≤70%(防止电子元件受潮);
  - 通风:良好(氢气密度低,需避免积聚);
  - 电源:稳定输出,电压波动≤5%。
  2. 工具与标准器
  - 数字压力计(精度±0.5%FS,量程覆盖发生器工作压力);
  - 质量流量计(用于流量校准,精度±1%FS);
  - 氢气纯度分析仪(电化学传感器或气相色谱仪);
  - 温度传感器(Pt100或NTC探头);
  - 标准电阻箱(用于电解电流校准);
  - 密封性检测工具(如肥皂水、氦质谱检漏仪)。
  3. 设备状态检查
  - 关闭氢气发生器,排空内部残余气体;
  - 清洁电解池、管路及出口过滤器;
  - 检查电极片氧化情况(严重氧化需更换)。
  二、核心参数校准方法
  1. 压力校准
  氢气发生器的压力直接影响下游设备(如色谱仪)的进样稳定性。校准步骤如下:
  - 设定基准值:根据设备说明书,设定目标压力(如0.3~0.5MPa);
  - 连接标准压力计:将数字压力计并联至氢气出口,确保气密性;
  - 调节泄压阀:缓慢调整泄压阀开度,观察压力示值与标准器的差异;
  - 补偿误差:若偏差>±2%,需调整压力传感器零点或增益值(部分设备支持菜单内校准);
  - 验证重复性:连续三次启停设备,检查压力波动范围是否<±1%。
  2. 流量校准
  流量校准需匹配用气设备的消耗速率(如GC载气流量为20~100mL/min)。方法如下:
  - 质量法:收集单位时间排出的氢气,通过质量差计算实际流量;
  - 标准流量计对比法:串联校准过的质量流量计,对比读数差异;
  - 电解电流关联法:调节电解电流(如50~500mA),建立电流-流量线性模型,修正系统误差。
  3. 纯度检测与校准
  氢气纯度受电解水杂质、膜渗透等因素影响。检测方法包括:
  - 电化学传感器:直接测量氢气浓度,精度可达99.99%;
  - 气相色谱法:分离氧气、氮气等杂质,定量分析纯度;
  - 露点法:检测水分含量(一般要求≤-40℃露点)。
  校准措施:更换去离子水、清洗电解池、更换钯膜过滤器。
  4. 温度控制校准
  电解反应效率与温度密切相关。校准步骤:
  - 将温度传感器插入电解液中,设定目标温度(如25℃);
  - 对比设备显示温度与实测值,修正温控器参数;
  - 验证长时间运行下的温度漂移量(应<±1℃/h)。
  三、辅助功能校准
  1. 报警系统测试
  - 模拟超压(关闭泄压阀)、缺水(拔出液位探头)、过热(遮挡散热口)等故障,检查声光报警功能;
  - 验证报警阈值误差(如压力上限报警误差应<±5%FS)。
  2. 累计计时与数据存储
  - 检查运行时间累计准确性(24小时误差<1分钟);
  - 导出历史数据,验证存储完整性(如压力、流量、温度记录间隔是否符合设定)。
  四、校准周期与记录
  - 新设备初校准:安装后48小时内完成校准;
  - 日常维护:每2个月进行压力、流量核查;
  - 全面校准:每年或重大维修后,涵盖所有参数;
  - 记录要求:留存校准报告(含环境条件、仪器编号、测试数据、偏差修正记录)。
  五、注意事项
  1. 安全防护
  - 氢气属易燃易爆气体,校准时需佩戴防静电装备,远离火源;
  - 使用防爆型工具,避免产生电火花。
  2. 气密性检查
  - 采用肥皂水涂抹管路接头,观察有无气泡;
  - 氦质谱检漏仪可检测微小泄漏(漏率<1×10⁻⁹ Pa·m³/s)。
  3. 电解液维护
  - 每月更换去离子水,避免电解质浓缩导致电极腐蚀;
  - 添加氢氧化钾(KOH)溶液可提升电解效率。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