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常见于儿童,是儿童中最常见的颅外肿瘤之一。神经母细胞瘤的细胞培养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策略的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培养方法、应用领域以及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培养方法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培养通常基于其来源于患者组织或细胞系的特性。常见的细胞系包括 SH-SY5Y、IMR-32、SK-N-AS、SK-N-SH、SK-N-BE(2)-C 等。这些细胞系在体外培养时需要特定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
1.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培养基:通常使用 DMEM 或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 Medium(含 10% 胎牛血清、1% 双抗)作为基础培养基。部分研究中也会使用 DMEM/F12 或 MEM 作为培养基。
培养环境:细胞培养通常在 37°C、5% CO₂ 的恒温恒湿培养箱中进行,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2. 传代与冻存
传代:当细胞密度达到 80%-90% 时,使用胰酶消化细胞,然后按比例分到新的培养皿或瓶中。
冻存:细胞冻存液通常为 90% 培养基 + 10% DMSO,液氮保存。复苏时需在 37°C 水浴中缓慢解冻,避免细胞损伤。
3. 3D 神经球培养
近年来,3D 神经球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的研究。该方法通过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细胞,形成球状结构,模拟肿瘤微环境,有助于保持细胞的干细胞特性。例如,PromoCell 3D Tumorsphere Media XF 被用于维持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
二、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应用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培养不仅用于基础研究,还在药物筛选、治疗策略开发和临床试验中发挥重要作用。
1. 药物筛选与作用机制研究
PCNP 基因:研究表明,PCNP 基因的过表达可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并减弱其迁移和侵袭能力。这表明 PCNP 可能通过调控 MAPK 和 PI3K/AKT/mTOR 通路影响细胞行为。
miR-449a:miR-449a 通过调控 MDM4 基因表达,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这一发现为 miRNA 调控肿瘤进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粉防己碱:粉防己碱被发现可显著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 MAPK 通路的激活有关
。
2. 干细胞特性与肿瘤球形成
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关键作用。通过 3D 神经球培养,可以观察到 CSCs 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例如,CD133 是 CSCs 的标志物之一,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相关
。此外,肿瘤球形成能力 是评估 CSCs 特性的常用指标,不同细胞系的肿瘤球形成能力存在差异
3. 疫苗与免疫治疗
神经母细胞瘤疫苗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研发的二价神经母细胞瘤疫苗在临床 I 期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无病生存率在 12 个月时为 87%,在 24 个月时为 80%。该疫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使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三、总结
神经母细胞瘤的细胞培养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 3D 神经球培养等先进技术,可以更好地模拟肿瘤微环境,保持细胞的干细胞特性。此外,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策略正在向个体化、精准化方向发展,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子机制,以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