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Internal Circulation)厌氧反应器实验室装置的工作原理基于内循环流动和分级厌氧反应机制,通过高效的气液固分离和微生物代谢作用实现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以下是其核心工作原理的详细解析:
IC 厌氧反应器通常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域(图 1):
混合区(进水与循环液混合)
第一反应区(高负荷区)
内循环系统(关键结构)
第二反应区(低负荷区)
沉淀区与出水系统
强化传质效率:循环流动使废水与污泥充分接触,加速底物和微生物的混合,提升反应速率。
稀释抑制性物质:高浓度进水被循环液稀释,降低游离脂肪酸(VFAs)、氨氮等对产甲烷菌的抑制风险。
均匀分布负荷:避免局部底物浓度过高,防止酸化现象(pH 骤降)。
高容积负荷:可达 10~25 kg COD/(m³・d),是传统 UASB 反应器的 2~3 倍,适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如食品加工废水、酿酒废水)。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内循环稀释作用和分级反应设计使其对水质波动(如 COD、pH)具有较强缓冲能力。
低能耗:无需外加动力,仅靠沼气浮力驱动内循环,能耗显著低于需机械搅拌的反应器。
占地面积小:垂直结构设计紧凑,相同处理规模下体积仅为传统厌氧反应器的 1/3~1/2。
类型 | IC 反应器 | UASB 反应器 |
---|
内循环 | 有(自驱动) | 无 |
容积负荷 | 高(10~25 kg COD/(m³・d)) | 中(5~15 kg COD/(m³・d)) |
抗冲击能力 | 强(稀释与分级反应) | 较弱 |
污泥浓度 | 高(30~50 g/L) | 中(15~30 g/L) |
能耗 | 低(无外加动力) | 低(依赖水力分布) |
温度:中温(30~35℃)或高温(50~55℃),需维持稳定。
pH 值:最佳范围 6.8~7.5,需通过投加碱液(如 NaHCO₃)调节。
污泥活性:颗粒污泥的粒径(0.5~3 mm)和沉降性能直接影响处理效率。
循环比:通过调节回流流量控制内循环强度,通常为进水流量的 2~5 倍。
营养平衡:需满足 C:N:P=200~300:5:1,缺乏时补充氮、磷源(如尿素、磷酸二氢钾)。
通过以上机制,IC 厌氧反应器实验室装置可在高效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实现沼气(清洁能源)的回收,是厌氧处理技术中兼具经济性和环境效益的典型代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废水特性优化参数,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