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处理中泡沫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以下是泡沫形成的主要机制和原因:
一、泡沫形成的基本原理
泡沫的本质是气体(如空气、甲烷、二氧化碳等)被液体膜包裹形成的分散体系。废水中的某些成分(如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气体更容易被包裹并稳定存在,最终形成泡沫。
二、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
1. 表面活性物质的存在
来源:
工业添加剂:纺织、电镀、化工等行业废水中的洗涤剂、乳化剂、润滑剂、树脂等。
天然有机物:食品加工、造纸废水中的蛋白质、油脂、纤维素等。
微生物代谢产物:生物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分泌的胞外多糖(EPS)、蛋白质、脂类等。
作用:
表面活性物质(如阴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定向吸附在气液界面,形成一层疏水基团朝向气体、亲水基团朝向水的“保护膜”,降低液膜表面张力,使气泡稳定不易破裂。
2. 微生物的代谢活动
生物泡沫:
丝状菌过度增殖:如诺卡氏菌(Nocardiaceae)、放线菌(Nostocoida limicola)等,其菌丝体缠绕气泡形成稳定骨架。
污泥老化:污泥停留时间(SRT)过长时,解絮微生物(如浮游微生物)占优势,分泌黏性物质并吸附气泡。
反硝化反应:缺氧池中反硝化细菌产生氮气(N₂),形成气泡并被污泥絮体包裹。
产气现象:
厌氧处理中产甲烷菌产生甲烷气体,或酸性条件下硫化物被氧化生成单质硫或H₂S气体。
3. 物理搅动与气体夹带
曝气操作:曝气池中高速气流将空气切割成小气泡,若废水含表面活性剂,气泡会被稳定包裹。
水力冲击:水泵、搅拌器等设备运行时卷入空气,形成机械泡沫。
气浮工艺:溶气释放时产生大量微气泡,若废水中存在油脂或表面活性剂,泡沫会持续累积。
4. 化学反应产气
酸性废水:含硫化物(H₂S)的酸性废水与氧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硫单质或硫酸盐,同时释放CO₂气体。
示例:钢铁酸洗废水中FeS与H⁺反应生成H₂S气体。碱性废水: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CO₂气体,或钙镁离子与碳酸根生成碳酸盐沉淀时释放CO₂。
示例:软水处理中碳酸氢钠与酸反应产气。
三、不同行业的泡沫特征
纺织印染废水:含萘系、醇系分散剂、染料等,泡沫黏度高、稳定性强。
食品加工废水:高油脂、蛋白质含量,泡沫呈乳白色,易发黏。
垃圾渗滤液:高氨氮、有机物,生物泡沫占主导,常伴随恶臭。
化工合成废水:含丙烯酸、聚乙烯醇等,泡沫细腻且消泡困难。
制药废水:抗生素、有机溶剂残留,可能抑制微生物但表面活性剂仍存在。
四、泡沫的危害
影响处理效率:泡沫堆积导致调节池、气浮池容积减小,废水外溢。
堵塞设备:泡沫携带污泥进入管道、泵体,造成堵塞或设备损坏。
水质超标:泡沫中富集油脂、重金属或病原体,影响出水达标。
安全隐患:大量气泡暴露在空气中可能引发爆炸(如甲烷浓度过高)。
五、总结
工业废水泡沫的形成是表面活性物质、微生物活动、物理搅动和化学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泡沫需从源头(减少表面活性剂排放)、工艺(优化曝气、污泥龄)和应急处理(消泡剂投加)三方面入手。具体解决方案需根据废水成分、泡沫类型(化学型或生物型)及现场条件定制。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