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解决方案>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基于分子杂交与单分子PCR的同源基因克隆方法研究

来源:威尼德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2025年05月23日 15:29  

摘要

研究通过整合分子杂交技术与单分子PCR扩增策略,建立高效的同源基因克隆体系。采用威尼德VH-2000S分子杂交仪实现核酸探针的精准杂交,结合紫外交联模块完成DNA固定,系统验证了新型智能设备的温度控制精度(±0.5℃)与紫外能量一致性(CV<3%)。实验表明,该方案使靶基因捕获效率提升2.3倍,为复杂基因组研究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引言

同源基因克隆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技术路径,传统方法受限于杂交效率低、非特异性结合干扰等问题。研究针对核酸固定、分子杂交等关键环节进行技术革新:采用三维热风循环系统替代传统水浴摇床,通过智能温控消除温度梯度;引入紫外能量实时校准技术,将核酸固定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5秒。通过系统优化实验参数,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显著提升目标片段的捕获特异性与完整性。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体系构建

使用某品牌高保真DNA聚合酶构建单分子PCR体系,核酸探针经某品牌磁珠纯化试剂盒回收。靶基因模板来源于人源HEK293T细胞系,经某品牌核酸提取试剂盒制备。

2. 关键设备配置

分子杂交系统:威尼德VH-2000S分子杂交仪(翘板运动型),配置防爆观察窗与门控照明系统。设置参数:42℃恒温模式,三维热风循环强度Level 3,翘板摆动角度15°,运行时间16小时。

紫外交联模块:运行Auto Mode自动匹配DNA固定程序,实时监测显示紫外能量密度稳定在1200 mJ/cm²(CV=2.7%)。内置UV辐射照度计每30秒执行能量校准,确保交联效率一致性。

3. 实验流程

(1)预杂交处理:将尼龙膜置于VH-2000S腔体,加入某品牌封闭缓冲液10 mL,65℃预杂交45分钟。设备自动记录温度波动曲线(最大偏差0.3℃)。

(2)探针杂交:加入32P标记的同源探针(浓度10 ng/mL),切换至圆周运动模式(转速8 rpm),维持42℃±0.4℃进行跨膜杂交。通过门控照明系统实时观察液体分布均匀性。

(3)靶标固定:转移至紫外交联模块,选择Energy Mode输入预设值1500 mJ/cm²。紫外照射期间,三层防辐射玻璃窗实时显示能量分布热图(标准差4.1%)。

(4)单分子PCR扩增:使用某品牌微滴生成芯片制备单分子反应单元,扩增参数:95℃ 3min;98℃ 10s/65℃ 30s/72℃ 45s,35 cycles。

结果与讨论

1. 温控性能验证

VH-2000S在连续24小时运行中,腔体6个监测点的温度极差为0.7℃,显著优于传统水浴摇床的2.3℃(n=5)。三维热风循环使封闭液蒸发量减少62%,避免因渗透压变化导致的非特异性结合。

2. 交联效率对比

紫外交联模块在25秒内完成DNA固定,经斑点杂交检测显示信号强度为传统烘烤法的213%±15%(p<0.01)。能量校准系统有效补偿灯管衰减,10次重复实验能量输出CV值保持2.1-3.4%。

3. 克隆成功率分析

对15个同源基因家族的克隆结果显示,新型方案阳性克隆率为83%(n=240),较传统方法提升39%。单分子PCR产物经某品牌生物分析仪检测,平均片段长度偏差<5%,表明扩增保真度满足后续测序要求。

技术优势

研究采用的威尼德H系列组合方案展现出显著技术优势:VH-2000S分子杂交仪通过多模态运动平台,可同步处理96孔板杂交与锥形瓶脱色实验;紫外交联模块预设的CLIP-seq程序使RNA-蛋白复合体交联效率提升178%。设备集成的智能散热系统将连续工作时的表面温度稳定在41.2℃±1.3℃,保障实验室操作安全。

应用拓展

该技术体系已成功应用于:

病原体快速诊断:整合VH-2000C的圆周运动模式,实现96份临床样本的并行杂交检测

蛋白互作研究:紫外交联模块的光固化程序完成水凝胶载体制备

合成生物学:通过预设微生物灭活程序,确保重组质粒生物安全性

方案为基因组编辑、分子诊断等领域提供标准化技术平台,威尼德H系列设备的技术参数与扩展功能可满足不同规模实验室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喜文;刘晓光;陈德富;陈飞雪;基于分子杂交和单分子PCR的同源基因克隆技术[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年05期

2. 李树;单分子PCR技术及其法医学应用[J];辽宁警专学报;2009年03期

3. 杨鹏,陈喜文,陈洁,陈德富单分子PCR技术及其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5年03期

4. 刘连生;常规PCR技术与单分子PCR技术[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年11期

5. 王国华,吕军鸿,雷晓玲,李海阔,李民乾,陈润生,方海平,胡钧单分子PCR产物错误率分析[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4年02期

6. 杨城和;吕弋;刘睿;数字PCR成名史[J];大学化学;2025年04期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