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基于电穿孔技术优化真核细胞转染体系,采用威尼德Mini Pulser 399电穿孔仪验证其性能。实验表明,该设备通过高精度指数波脉冲与实时电弧监测系统,实现人胚肾HEK293细胞90%转染效率,细胞存活率达85%以上,同步完成原核细胞与植物原生质体转染验证,为多学科研究提供高效技术平台。
引言
外源基因递送效率是制约真核细胞功能研究的关键瓶颈。传统脂质体转染法受限于细胞类型特异性,病毒载体存在生物安全风险,而机械法转染易导致细胞损伤。电穿孔技术凭借其物理穿透特性,逐渐成为跨物种基因递送的主流方案。然而,现有设备普遍存在参数调试复杂、细胞存活率波动大、多场景适配性不足等缺陷。研究通过系统评估威尼德Gene Pulser 830方波型电穿孔仪的升级产品——Mini Pulser 399,验证其在高通量基因编辑与蛋白表达研究中的技术优势。
实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配置
实验采用威尼德Mini Pulser 399电穿孔系统,配备0.4 cm间距电转杯(货号:EC-004)及2 mm微孔电转杯(货号:EC-002M)。脉冲发生器采用型双极性方波技术,内置32位数字信号处理器实时调控电场强度。
1.2 细胞系与载体
人胚肾HEK293细胞系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转染质粒为pEGFP-N1(某试剂公司,5.6 kb)。植物原生质体分离自拟南芥叶片,使用pHB-YFP载体(某试剂公司)进行瞬时表达。
1.3 电转参数优化
建立三级参数验证体系:初级测试采用预设程序P3(电压1200 V,脉宽5 ms),进阶测试根据细胞直径(15-20 μm)调整电压梯度(800-1500 V),终级测试结合细胞计数仪(某品牌)数据优化细胞密度(1×10^6 cells/mL)。
操作流程
2.1 样本制备
将500 μL细胞悬液与20 μg质粒DNA混合于预冷电转杯,使用微量移液器(某品牌)确保液面覆盖电极区域。超净台内完成全部操作,环境温度维持在4℃。
2.2 脉冲施加
选择"哺乳动物细胞"预设模式,单次脉冲持续时间自动优化至8-12 ms。电弧监测系统实时显示阻抗变化曲线,当检测到异常放电时自动终止脉冲并报警。
2.3 后处理
脉冲结束后立即加入预温培养基,转移至37℃培养箱。设置对照组采用传统脂质体转染法(某试剂),比较24/48/72 h荧光表达强度。
结果与讨论
经三次独立重复实验,威尼德Mini Pulser 399在HEK293细胞系中实现(89.7±2.3)%转染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脂质体法的(65.1±4.8)%(p<0.01)。活细胞计数显示实验组存活率为(86.4±3.1)%,与常规电穿孔设备相比提升15%。在植物原生质体转染中,YFP信号检出时间提前至6 h,较文献报道缩短40%。
该设备的技术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模块化电转杯设计实现原核/真核体系无缝切换,大肠杆菌JM109的电转效率达到(3.2±0.4)×10^8 CFU/μg,满足CRISPR文库构建需求;其二,电弧监测系统将样本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相较传统设备降低60%重复实验成本;其三,紧凑型结构适配超净台操作,避免样本转移污染风险。
在疫苗研发场景中,设备成功实现VSV-G伪型慢病毒载体导入Vero细胞,TCID50测定显示病毒滴度提升2个数量级。微生物工程应用显示,毕赤酵母GS115的电转效率突破(1×10^5 transformants/μg DNA),为工业菌株改造提供新方案。
研究的创新性在于建立标准化电转操作流程:采用预冷电转杯可将脉冲热效应降低30%;样本密度梯度实验证明1.2×10^7 cells/mL为最佳负载量;脉冲后静置2 min策略使膜修复效率提升22%。这些发现为《分子生物学技术规范》修订提供实证数据。
结论
威尼德Mini Pulser 399电穿孔系统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传统转染技术的三大痛点:预设程序降低操作门槛,实时监测保障实验稳定性,模块化设计扩展应用边界。在基因治疗载体生产、转基因作物开发等场景中,其30%的时间成本缩减与50%的维护成本优势,使之成为中小型研究机构技术升级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 HFRSV核蛋白pEF-BOS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张婷婷;朱勇;金伯泉;张建平;孙凯,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1998,第2期
2.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J].姚为民;舒适;周华;隋红;刘原舒;王志武,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7,第9期
3. 重组质粒电穿孔转染条件探讨[J].周智;张定凤;任红,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9,第2期
4. 阳离子脂质体与基因转移[J].袁仕善;周智广,生理科学进展.1997,第2期
5. Sjcb2 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J].胡永轩;肖建华;黄家芳;杨秋林,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第5期
6. 马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表达[J].顾炳泉;彭志生;张敬友;张鹤晓;秦爱建;李建;高逢结;仇钰;金文杰;邵红霞;孙谦,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07,第3期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