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₂吸附解析装置是用于实现二氧化碳(CO₂)的吸附分离与再生循环的设备,广泛应用于碳捕集与封存(CCS)、化工分离、气体净化等领域。以下从核心原理、主要组件、常见类型、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利用吸附剂对 CO₂的选择性吸附能力,通过吸附 - 解析循环实现 CO₂与其他气体的分离:
吸附阶段:含 CO₂的混合气体通过吸附剂床层,CO₂被吸附剂(如分子筛、活性炭、MOFs 等)捕获,其他气体(如 N₂、O₂)排出。
解析阶段: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或吹扫气体,使 CO₂从吸附剂上脱附(解析),实现吸附剂再生并回收高纯度 CO₂。
吸附塔 / 罐
气体预处理单元
控制系统
加热 / 冷却系统
压力调节设备
解析气回收单元
类型 | 驱动方式 | 典型吸附剂 | 优点 | 缺点 | 适用场景 |
---|
变压吸附(PSA) | 压力变化(降压解析) | 分子筛(如 13X 型)、活性炭 | 循环速度快、能耗较低、自动化程度高 | 设备投资较高,需稳定气源压力 | 中小规模气体分离(如电厂烟气) |
变温吸附(TSA) | 温度变化(升温解析) | 硅胶、活性氧化铝 | 处理低浓度 CO₂效率高,吸附剂成本低 | 能耗高(需加热 / 冷却),循环周期长 | 低气压场景(如空气分离) |
真空变压吸附(VPSA) | 负压解析(PSA 改良) | 分子筛 | 解析,CO₂回收率高 | 需真空泵,能耗略高于 PSA | 高纯度 CO₂捕集(如生物燃气) |
化学吸附 | 化学反应(如胺液吸收) | 氨基吸附剂、离子液体 | 选择性高,适用于低浓度 CO₂ | 吸附剂易降解,需频繁再生 | 工业废气(如燃煤电厂) |
处理气量:单位时间内可处理的混合气体体积(如 Nm³/h)。
CO₂浓度:入口气体中 CO₂的体积分数(如 10%~15% 的电厂烟气)。
吸附剂容量:单位质量吸附剂可吸附 CO₂的量(如分子筛约 2~5 mmol/g)。
解析效率:单次循环中 CO₂的脱附比例(目标≥90% 以实现高效再生)。
能耗:每捕集 1 吨 CO₂的电耗或热耗(PSA 约 0.3~0.8 kWh/kg CO₂)。
碳捕集与封存(CCS)
化工生产
食品与医药
环境治理
新型吸附剂开发: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提升吸附容量与选择性。
耦合技术集成:结合膜分离、生物吸附等技术,提高整体效率并降低能耗。
智能化控制:通过物联网(IoT)和人工智能(AI)优化循环参数,实现自适应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