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量法(热重分析法,GB/T 17144-1997)
原理
基于热重分析技术,通过程序控制加热温度,使样品在惰性气体(如氮气)氛围中逐步升温,经历蒸发、裂解、缩合等过程,最终残留的碳质残渣即为残炭。仪器通过实时监测样品质量随温度的变化,计算出残炭含量。
操作步骤
样品称量:称取约 1~2 克样品(精确至 0.1mg),置于专用石英坩埚中。
加热程序:
低温阶段(室温~150℃):蒸发样品中的轻组分(如溶剂)。
中温阶段(150~500℃):样品裂解生成挥发性物质,剩余物质开始缩合。
高温阶段(500~600℃):残渣碳化,形成稳定残炭。
数据处理:根据加热前后样品质量差,计算残炭百分比(以质量分数表示)。
特点
优势:
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工值守,操作简便。
样品用量少(仅需 1~2 克),适用于贵重或微量样品。
分析速度快,单次测试约 30~60 分钟。
测量范围广(0.01%~100%),精度高(相对误差≤5%)。
适用范围:
石油产品(如润滑油、燃料油、蜡油、渣油等)。
化工产品(如沥青、焦炭、高分子材料热稳定性评估)。
可替代传统康氏法(适用于残炭含量>0.1% 的样品)。
二、康氏法(康拉德逊残炭测定法,GB/T 268-1987)
原理
基于传统蒸发 - 碳化法,将样品在无空气通入的条件下加热,使其蒸发和分解,最终残留的焦状残渣经高温煅烧后,称量得到残炭含量。
操作步骤
样品预处理:称取约 10 克样品(精确至 0.5 克),置于康氏残炭烧瓶中。
加热碳化:
在砂浴中加热烧瓶,使样品蒸发并形成残渣。
残渣在高温(700℃左右)下进一步碳化,生成残炭。
煅烧与称量:将残渣转移至坩埚中,在高温炉中煅烧至恒重,计算残炭质量分数。
特点
优势:
经典方法,适用于残炭含量较高(>1%)的样品,如渣油、沥青等。
设备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局限性:
人工操作繁琐,需全程监控加热过程,耗时较长(单次测试约 2~3 小时)。
样品用量大,对低残炭样品(<0.1%)误差较大。
适用范围:
石油炼制行业(评估重油、渣油的结焦倾向)。
润滑油生产(判断添加剂或基础油的热稳定性)。
两种方法的对比与选择
项目微量法(热重法)康氏法
原理热重分析,程序控温蒸发 - 碳化 - 煅烧
样品用量1~2 克约 10 克
分析时间30~60 分钟2~3 小时
残炭范围0.01%~100%>1%
自动化程度高(自动控温、数据采集)低(人工操作)
精度高(相对误差≤5%)较低(尤其对低残炭样品)
适用场景微量样品、高精度需求、快速分析高残炭样品、传统工艺验证
选择建议
优先选微量法:若样品量少、需快速检测或残炭含量较低(如汽油、柴油添加剂),或需自动化分析。
选康氏法:若样品残炭含量高(如渣油、沥青),且对设备成本敏感,或需符合传统工艺标准。
注意事项
方法标准:微量法遵循 GB/T 17144,康氏法遵循 GB/T 268,需根据行业标准选择合适方法。
样品代表性:取样时需确保均匀,避免轻组分挥发或杂质干扰。
仪器维护:微量法需定期校准温控系统和天平,康氏法需清洁烧瓶和坩埚,避免残留污染。
通过合理选择测定方法,可准确评估石油产品的残炭特性,为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控制及设备运行维护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