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处理不当会在多个方面对电泳结果产生影响,具体如下:
条带形状异常
拖尾:若样品浓度过高,会使蛋白质或核酸分子在凝胶中移动时相互干扰,导致条带拖尾。另外,样品溶解不充分,存在未溶解的颗粒,也会造成条带拖尾,因为这些颗粒会在电泳过程中不规则移动,影响条带的形状。
扭曲变形:处理样品时若局部受热或 pH 值不均匀,会使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在电场中的迁移行为异常,导致条带扭曲变形。例如,在蛋白质电泳中,若加入的 SDS 不均匀,会使蛋白质分子结合的 SDS 量不同,导致其带电情况和构象变化不一致,进而使条带变形。
条带分辨率降低
样品未充分分离:如果在样品处理过程中,没有使蛋白质或核酸充分变性或解聚,那么它们可能会以多聚体或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在电泳时无法按照各自的分子量大小进行有效分离,使得条带分辨率降低,相邻条带难以区分。
扩散现象严重:样品处理后若未及时进行电泳,或在电泳过程中样品槽中的样品泄漏,都会导致样品在凝胶中扩散,使条带变宽,分辨率下降。例如,核酸样品在加样前若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其在溶液中的扩散会使加样后形成的条带变模糊。
条带缺失或信号减弱
样品降解:在样品收集、保存或处理过程中,若受到核酸酶、蛋白酶等的作用,会导致核酸或蛋白质降解。例如,在提取 RNA 时,若实验环境中存在 RNA 酶,会使 RNA 被降解,在电泳结果中表现为条带缺失或信号减弱。
样品损失:在样品处理的各个环节,如转移、离心等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样品的丢失。例如,在吸取样品时,移液器操作不准确,可能会少吸取部分样品,或者在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导致样品损失,最终使电泳条带信号减弱甚至缺失。
非特异性条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