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波解码景观舒适度:VR实验揭示自由与规则形态景观的神经响应差异

脑电波解码景观舒适度
VR实验揭示自由与规则形态景观的神经响应差异
一、背景介绍
城市公园景观通过提供休闲空间显著影响居民身心健康,但其舒适度评估长期依赖主观问卷与基础生理指标,缺乏量化数据支持,且现有研究多基于静态图片或单一感官刺激,对景观布局特征(如节奏感、封闭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探索不足。景观形态研究以及运用认知神经科学进行该研究十分必要,对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及人类福祉意义重大。景观形态影响人们的舒适度和体验,而认知神经科学能从生理层面揭示其中机制,为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论文摘要
来自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情感国际研究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利用EEG 和VR技术探索了景观形态的认知神经科学机制,并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DPI旗下的Applied Sciences期刊,题为“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Based Comfort Evaluation of Free-Form and Regular-Form Landscapes in Virtual Reality”,报告了自由形态景观和规则形态景观通过激活不同脑区的α波注1引发舒适感,揭示了大脑对不同景观的反应机制,尤其是景观自然度、节奏性等特征与特定脑区α波值呈线性关联,为量化评估景观舒适度提供了神经科学依据。
注1:α波(Alpha Wave)是人类脑电波的一种,频率范围在 8 - 13Hz 之间。当人体处于放松、平静且无压力的清醒状态时,α 波通常较为活跃。在本文的研究中,α 波被用作衡量人体是否处于舒适、平静状态的关键指标。

图1 文章信息
三、研究设计与结果呈现
(一)实验设计——研究团队采用双模态数据采集方案
1.虚拟场景构建
研究者使用SketchUp Pro 2023建模,结合MARS渲染软件生成14,500㎡虚拟景观,其中自由形态景观(D1,见表1)以“无轴线+曲线步道+自然植被”为特征,植被高度3-5米、叶色偏深(RGB 100-150);规则形态景观(D2,见表2)设东西向主轴线,几何化空间通过直线步道连接,植被修剪为球形/柱形,叶色明亮(RGB 180-220)。
2.视频参数
360°全景、2K分辨率(2048×1080)、60帧/秒,模拟成年男性(178cm)正常步行速度(1.39m/s vs. 1.37m/s)的视角,以确保场景沉浸感。
3.主观问卷
采用15项李克特量表(-5到5分),聚焦物理感知(空间封闭度、色彩丰富度)与心理感知(安全感、依赖感),其中以与身体感觉相关的问题,如“节奏感知”“秩序感”“自然度”为核心对比指标。
4.数据采集
共30名健康大学生参与实验(见图2 左图),佩戴64通道电极帽,但是选取覆盖枕叶(O1/O2/Oz)、颞叶(T7/T8)、顶叶(P3/P4)等区域的32个电极数据进一步做分析(见图2 右图)。被试被要求先观看自由形态景观后观看规则形态景观,间隔5分钟休息以避免疲劳效应,实验全程在25℃、无噪音的封闭实验室进行。实验数据采集流程见图3。
研究者主要分析了脑电信号的α 波,并比较了每个被试在观看两种景观时的α 波幅值大小。

图2 实验设备和脑电极分布

图3 数据采集流程
(二)核心结果解读
1.生理舒适度的脑区特异性激活
(1)自由形态景观(D1)
图4展现了相比于规则形态景观,左颞叶(FC5/T7/C3)与右顶叶(P4/P8)等11个电极表现出显著更高的α波幅值(p<0.05),集中于。结果表明,自由式景观中更自然的植物配置、曲折的路径、隐蔽的空间等特征可以增加左颞叶和右顶叶的 α 波值。左颞叶负责情绪调节与视觉记忆处理,其激活提示自然景观通过“非规则路径+植被随机性”促进放松;右顶叶主导空间定位,反映自由形态景观的“探索性”对空间感知脑区的正向刺激。
(2)规则形态景观(D2)
同样在图4中,相比于自由形态景观,7个电极α波更高(p<0.05),集中于枕叶(Pz、POz、Oz 和O2)与右颞叶(T8)。枕叶作为视觉皮层核心区,其激活与规则景观的“直线轴线+几何图案”强视觉刺激直接相关;右颞叶(T8)涉及视觉信息整合,表明规则布局的可预测性可能通过简化视觉处理提升局部舒适度。

图4 两组景观设计方案中各脑区电极差值(p 值)与各脑区电极 α 值的比较
2.主观认知差异的量化对比
(1)物理特征感知
规则景观在节奏感知和秩序感上得分显著更高,反映其“直线道路+对称节点”布局的强规律性;自由景观的自然度和隐蔽性评分突出,与其“曲径+植被遮挡”设计密切相关。
(2)心理情感反馈
规则景观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得分更高(见图5),可能源于清晰的空间结构降低了环境不确定性;自由景观在愉悦感上略优,但未达显著水平。

图5 15组主观评价因素的平均得分和差异检验结果
3.景观特征与脑区的关联性解析
为了探索主观因素评分与脑电α波之间的关系,研究者选取了18组电极上对两种景观的α波幅值差异(αD1–αD2),与主观因素评分差异(SD1–SD2)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图6)。主要结果有:
(1)节奏感知与枕叶O1和Oz电极α波呈正相关(见图6),进一步比较两种景观在O1(代表左枕叶)和O2(代表右枕叶)上诱发的α波幅值的差异与节奏感评分的均值 (见图7左),提示强节奏刺激对左右枕叶的非对称影响——左侧枕叶可能更敏感于规律性视觉输入,右侧枕叶则在自然无规律场景中更活跃。
(2)自然度与左颞叶T7和右颞叶T8电极α波呈显著负相关(见图6),与右颞叶T8电极负相关,然而在这两个电极上两种景观诱发的α波幅值和自然度评分均值呈相反的关系(见图7 右),表明自然元素可能通过激活左侧情绪调节脑区提升舒适感,而规则景观的人工特征可能过度刺激右侧视觉整合区域,导致局部疲劳。

图6 主观因素得分与脑电图α波值相关。
注:*:p ≤ 0.05

图7 设计 D1 和 D2 中电极的 α 值与主观因素得分的比较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与科学价值
该研究在基于虚拟现实的自由形态与规则形态景观研究中,创新性地借助EEG技术揭示了景观布局对脑区活动的差异化影响:自由形态景观的“去规则化”特征通过多脑区协同激活(情绪调节+空间感知)实现广泛的生理舒适,与Roger Ulrich(1981)“自然景观促进压力恢复”的经典结论一致;而规则形态景观的“几何秩序”依赖视觉皮层(枕叶)的高效处理引发局部舒适响应,补充了Linhong Wang(2016)关于“高对比度景观刺激脑波α值”的发现。主观问卷与生理数据的交叉验证,构建了“景观特征—脑区响应—舒适体验”的三层关联模型,为量化评估提供了跨学科框架。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通过EEG与VR技术揭示了景观形态对脑区活动的差异化影响,但仍存在以下局限:首先,样本量较小(n=30)且参与者群体以学生为主,可能限制结论的普适性,未来需扩大样本覆盖不同年龄、职业及文化背景人群;其次,VR模拟虽提升了实验控制力,但与真实环境的感官反馈(如触觉、嗅觉)存在差异,后续可结合混合现实(MR)技术增强生态效度;此外,研究主要聚焦α波指标,未整合其他生理参数(如心率变异性、皮电反应),多模态数据融合将更全面解析景观感知机制。
原文链接
Ren, H., Zheng, Z., Zhang, J., Wang, Q., & Wang, Y. (2024).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Based Comfort Evaluation of Free-Form and Regular-Form Landscapes in Virtual Reality. Applied Sciences, 14(2), 933.
作者及研究团队介绍
本研究由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情感国际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Architecture and Emo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的Hongguo Ren、Jing Zhang、Yujun Wang团队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uilding Safety and Built Environment,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的Ziming Zheng、Qingqin Wang合作完成。研究得到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的资助(项目编号:RS-2023-00239818),实验方案经河北工程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协议代码:BER-YXY-2023031)。
关于维拓启创
维拓启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注于脑科学、康复工程、人因工程、心理学、体育科学等领域的科研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长期保持合作关系,致力于将优质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带给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为用户提供有竞争力的方案和服务,协助用户的科研工作,持续提升使用体验。
相关产品



Advictor
了解更多产品详情,投稿发布
与合作,欢迎扫码咨询。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