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泳实验中,样品标识系统是实现样品追溯的基础,其核心是通过、清晰、稳定的标识将样品与实验全流程信息绑定。以下是具体实现方法和操作要点:
维一性
每个样品对应一个重复的标识符,避免因重名或编号冲突导致混淆(如不同批次样品编号需包含时间维度)。
可读性与稳定性
标识需在实验各环节(如高温、液体接触环境)中保持清晰,可通过物理标签(如防水贴纸)或电子标签(如条形码、二维码)实现。
信息承载性
标识需隐含样品的关键属性(如来源、类型、处理状态),无需额外查询即可快速识别样品基本信息。
可扩展性
预留编号扩展空间(如增加子编号),适应多组学实验(如同时进行 DNA 和蛋白质电泳)或大规模样本的追溯需求。
采用 “前缀 + 时间 + 流水号 + 子标识” 组合模式,示例如下:
示例编号:
载体类型 | 适用场景 | 操作要点 | 优势 |
---|
防水标签纸 | 样品管(EP 管、离心管)、上样梳、电泳槽分区 | - 用油性记号笔手写编号或激光打印 - 贴于管身中上部,避免遮挡刻度 | 成本低,适合小规模实验 |
条形码 / 二维码 | 大规模样本、自动化数据录入场景(如 LIMS 系统) | - 使用专业标签打印机生成 - 编码内容包含样品全信息(可扫码读取详细档案) | 高效防错,支持电子数据快速关联 |
荧光标记笔 | 凝胶板、电泳槽可视化标识 | - 用耐有机溶剂的荧光笔在凝胶边缘标记编号 - 拍照时可通过荧光识别 | 直接与电泳结果影像绑定,直观性强 |
电子标签(RFID) | 高自动化实验室,需实时追踪样品位置 | - 在样品管中嵌入微型 RFID 芯片 - 通过读卡器自动记录样品所在仪器 / 位置 | 全流程自动化追踪,减少人为误差 |
样品采集阶段:
采集时立即标记样品管,同步填写《样品登记表》,记录编号与来源信息(如患者姓名、组织部位)。
处理阶段:
每一步处理(如核酸提取、蛋白定量)后,核对标识是否完整,若标签脱落需按原编号补打新标签。
上样阶段:
结果分析阶段:
在凝胶照片、电泳图谱上标注样品编号,通过编号关联至原始处理记录和仪器参数(如电泳仪型号、电压设置)。
使用电子表格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建立《样品追溯档案》,示例如下:
样品编号 | 来源 | 类型 | 处理步骤 | 上样信息 | 结果文件路径 | 操作人员 |
---|
D-250521-001 | 患者 A-12 | DNA | 提取(试剂盒批号 K250401)→纯化 | 泳道 1,10 μL | \ 凝胶照片 \D-250521-001.tif | XXX |
P-250521-002-Mix | 细胞株 X 裂解液 | 蛋白质 | 定量(浓度 800 ng/μL) | 泳道 5,5 μL | \ 电泳图谱 \P-250521-002.xlsx | YYY |
标签模糊 / 脱落:立即核对原始记录补打标签,并在档案中注明 “标签补打时间:2025-05-21 14:30”。
编号重复:若发现编号冲突,以最早记录的样品为准,冲突样品重新编号并标注 “原编号 XXX,因重复更改为 XXX”。
跨环节追溯需求:当结果异常时,通过编号快速调取《样品登记表》《仪器使用记录》《试剂批次表》,排查污染或操作误差来源。
问题 | 原因 | 解决方案 |
---|
标识在电泳过程中脱落 | 标签耐水性不足或粘贴位置错误 | 改用防水标签,贴于非液体接触区域(如试管盖侧面) |
编号规则复杂难记忆 | 结构设计冗余或逻辑不清晰 | 简化编号结构,使用字母缩写代替全称(如 “C” 代表临床样本),提供编号解读手册 |
多组学实验标识混淆 | 不同类型样品共用编号体系 | 为 DNA、RNA、蛋白质等设置独立前缀(D-/R-/P-),避免跨类型编号冲突 |
电子数据与物理样品脱节 | 标识未关联至电子档案 | 扫码录入或手动输入编号时,强制校验编号有效性,确保每条电子记录对应惟一样品 |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
通过 LIMS 扫描条形码自动生成样品档案,实时关联电泳仪器数据(如运行时间、电压)和结果文件,实现 “标识 - 数据 - 流程” 一体化追溯。
图像识别软件
利用 ImageJ 等工具对凝胶照片中的荧光标识进行自动识别,匹配至样品编号,减少人工比对误差。
区块链技术(可选)
对关键标识信息(如编号、操作人员、时间戳)进行区块链存证,确保追溯数据不可篡改,适用于高合规性需求场景(如司法鉴定)。
通过科学的编号规则、可靠的标识载体和全流程信息关联,样品标识系统可将电泳实验中的物理样品转化为可追溯的 “数字档案”。其核心在于从源头绑定单独标识,并通过标准化记录确保每个环节可溯源,最终实现实验误差可定位、结果可复现、责任可界定,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严谨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