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技术参数>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红外光源和普通光源的区别是什么?

来源:四川梓冠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05月20日 08:41  

红外光源和普通光源的区别是什么?


  在照明与传感技术领域,光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性能与应用边界。红外光源与普通光源(如白炽灯、LED)作为两大主流技术,分别依托不可见光与可见光特性,在安防监控、工业检测、医疗健康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四川梓冠光电将从发光原理、光谱特性、应用场景三个维度,深度解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市场定位。

  一、发光原理的区别

  1、红外光源的核心技术基于半导体材料。以红外LED为例,其通过电流激发PN结中的电子跃迁,释放特定波长的红外光(如850nm940nm)。这种发光方式具有能量集中、波长可控的优势,且无需预热即可达到最大亮度。例如,瑞士AXETRIS公司的气体检测红外光源,通过调节半导体材料成分,可实现1.06μm10μm波段的精准输出,适用于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光谱分析。

  2、普通光源则依赖热辐射或气体放电原理。白炽灯通过电流加热钨丝至2500℃以上,使其发出包含红外线、可见光及紫外线的混合光谱,但仅有约5%的电能转化为可见光,其余以热能形式耗散。荧光灯则通过低压汞蒸气放电产生紫外线,激发荧光粉发出可见光,光效可达白炽灯的5倍,但显色性仍低于自然光。LED作为第三代光源,通过半导体电致发光实现高光效(150lm/W以上),但普通LED的光谱集中在可见光范围,难以覆盖红外波段。

  光源

  二、光谱特性的区别

  1、红外光源的波长范围覆盖0.78μm1000μm,分为近红外(0.78-1.4μm)、中红外(1.4-3μm)和远红外(3-1000μm)。其光谱特性具有三大优势:

  抗干扰性强:不可见光特性使其不受环境光干扰,例如在安防监控中,850nm红外光源可穿透薄雾,实现夜间50米距离的清晰成像;

  穿透能力强:近红外光可穿透塑料、纸张等非金属材料,在食品包装检测中,可透过瓶身检测液体异物;

  热辐射低:与白炽灯相比,红外LED的电能几乎全部转化为光能,避免了对检测对象的热损伤。

  2、普通光源的光谱分布广泛,但存在明显短板:

  白炽灯:光谱连续但显色性差(Ra=100),红外辐射占比高达75%,导致能耗高、寿命短(约1000小时);

  荧光灯:通过三基色荧光粉实现高显色性(Ra>80),但光谱断续,难以满足高精度检测需求;

  可见光LED:光谱集中在400-700nm,对颜色敏感,但无法穿透不透明物体,且强光可能对检测对象产生反射干扰。

  三、应用领域的区别

  1、红外光源在工业检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例如:

  机器视觉:在电子元件检测中,940nm红外光源可消除印刷电路板表面的反光干扰,提升AOI(自动光学检测)设备的识别精度;

  医疗诊断: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通过检测血液中血红蛋白对1000-1700nm波段的吸收特性,实现无创血糖监测;

  安防监控:红外热成像仪利用8-14μm远红外波段,可在黑暗环境中生成人体热图像,广泛应用于边境巡逻与火灾预警。

  2、普通光源则更侧重于通用照明与基础检测。例如:

  家居照明:LED灯具凭借高光效、长寿命(50000小时以上)成为主流,但其光谱缺乏红外成分,无法满足植物生长灯对730nm远红外的需求;

  商业显示:RGB三色LED光源通过混色实现全彩显示,但色纯度低于激光光源,难以满足投影仪需求;

  基础检测:在色标传感器中,可见光LED通过检测物体表面反射光强度识别颜色,但易受环境光变化影响。

  四、技术演进:智能化与集成化的未来趋势

  随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两类光源均向智能化方向升级。红外光源通过集成MEMS微镜阵列,实现光束的动态扫描与聚焦,例如在3D人脸识别中,结构光红外投影仪可投射数万个不可见光点,构建毫米级精度的深度图像。普通光源则通过量子点技术拓展光谱范围,例如三星推出的QLED电视,利用量子点将蓝光LED转化为广色域可见光,色域覆盖率达NTSC 157%

  红外光源与普通光源的技术差异,本质上是波长特性与应用需求的匹配。前者以不可见光、高穿透性见长,后者以全光谱、高显色性取胜。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需根据检测对象、环境条件、成本预算等因素综合选择。例如,在食品包装检测中,红外光源可穿透瓶身检测异物,而普通光源则用于瓶身标签的缺陷识别。未来,随着材料科学与微纳加工技术的突破,两类光源将在性能与成本上进一步优化,共同推动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的发展。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