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的微观密码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二氧化碳(CO₂)电化学还原技术因其“变废为宝”的潜力备受关注。甲酸(HCOOH)作为一种高价值化学品,不仅是优质储氢载体(53克/升),更在化工、能源领域有广泛应用。铋(Bi)基催化剂因其环境友好性和高选择性成为研究热点,但传统铋基材料在工业级电流密度(>200 mA/cm²)下普遍面临效率骤降、副反应增多等瓶颈。究其原因,电化学还原过程中形成的空位缺陷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机制尚未明确,这成为制约技术突破的关键难题。
空位迷雾待破解
在电化学还原过程中,铋基材料表面会自发形成原子空位,这些微观“空洞”可能通过改变电子分布或吸附中间产物来提升催化性能。然而,空位的类型(如单原子空位、多原子空位)、浓度及其动态演化过程难以精准捕捉——常规表征手段(如透射电镜)对亚纳米级缺陷的分辨力有限,而实验室模型与实际工业条件间的鸿沟更让研究雪上加霜。
空位“显微术”与精准设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独辟蹊径,通过原位电化学重构技术,将二维铋氧卤化物纳米片转化为富含铋单原子空位的金属铋纳米片。研究中的两大核心技术突破尤为亮眼:
1. 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技术(PALS):利用正电子对材料缺陷的灵敏响应,团队首ci定量揭示样品中铋单原子空位的存在。这种技术如同“微观探针”,通过测量正电子在材料中的存活时间(空位越大,寿命越长),可检测低至1014 cm⁻³的缺陷浓度,精度达原子级别。
2. 原位拉曼与红外联用:动态捕捉到关键中间体*OCHO在空位处的强吸附现象,结合理论计算,证实空位诱导的电子聚集可稳定中间体,将反应能垒降低0.29 eV,显著提升甲酸生成速率。
从原子到器件的全链条验证
· 性能飞跃:优化后的铋纳米片在200 mA/cm²工业电流密度下,甲酸法拉第效率达97.1%,连续运行250小时仍保持1M甲酸溶液的稳定输出,性能远超同类催化剂(图2e)。
· 机制解密:计算模拟显示,空位周围的电子密度提升40%,形成“电荷蓄水池”,有效激活CO₂分子并锁定反应路径,抑制析氢等副反应。
从实验室到碳中和
这项研究不仅为CO₂资源化提供了高性能催化剂设计范式,更推动了正电子谱学在材料缺陷分析中的工业应用。未来,该技术可扩展至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电极优化等领域,助力绿色化工升级。
产研联动助理科学突破
研究中关键的空位表征得益于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技术。安徽核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DPLS-4000数字化正电子湮没寿命谱仪,时间分辨率≤190 ps,可精准检测材料中空位缺陷的类型与浓度,实现“一键测量”的智能化操作,为同类研究提供强大工具支撑。该设备已成功应用于半导体、新能源材料的缺陷分析,技术参数遥遥领xian。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