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加工精度测定仪应用原理与方法←点击前方链接进行详细了解
在大米质量控制过程中,加工精度是一项关键指标,直接影响成品米的外观、营养和市场价值。传统人工目测法存在主观性强、效率低、重复性差等问题。为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大米加工精度测定仪应运而生。该设备基于图像识别与染色处理技术,能够自动、快速、客观地评估大米加工精度,广泛应用于科研、检测、碾米及流通等领域。
一、工作原理概述
大米加工精度测定仪的核心原理是图像分析结合染色法识别大米留皮程度。具体过程如下:
1、样品染色处理
待测大米样品经伊红Y-亚甲基蓝染色剂处理后,其表面不同部位着色区别显著:
2、留皮与胚呈蓝绿色,
胚乳部分则显现紫红色。
3、高分辨率图像获取
染色后的大米通过内置6线交替微透镜CCD扫描系统进行高清图像采集,图像分辨率高达4800×9600 dpi,最小像素尺寸0.005mm×0.0026mm,可准确捕捉细微色差与形状特征。
4、图像分析识别
仪器搭载专用智能分析软件,对图像中每一粒大米进行自动识别、分割,无需手工排列。通过识别每粒米的留皮区域面积及其总占比,系统自动判断其加工精度。
5、结果输出与处理
分析完成后,系统将生成多项数据结果,包括:
6、留皮度数值与等级判断
留皮度分布直方图
整精米率与碎米率分析
样品分类图像与编号
结果可直接导出为Excel数据表,用于进一步统计分析。
二、主要应用方法
1. 样品准备与染色
将适量大米(1~18g,约2000粒以内)取样,均匀染色后进行风干,避免水分影响图像采集质量。
2. 仪器启动与扫描
放置于扫描仪反射稿面板上,启动系统扫描,捕捉染色大米的全幅高清图像。无需特定排列,支持批量处理。
3. 智能识别与交互修正
系统自动完成大米图像的分割与判定。如遇特殊情况,用户可通过鼠标交互界面进行修正,实现结果的准确复核。
4. 数据导出与云同步
检测数据可直接保存为报告或上传至云平台,便于远程查看、共享与历史追溯。
三、技术优势总结
高通量检测:90秒内完成最多2000粒大米分析,效率高;
图像精度高:高清CCD与高像素支持精准识别;
数据可追溯:原始图像与检测编号一一对应;
分析维度丰富:可按面积、长度、宽度等参数分类输出;
软件支持强大:符合多项国家标准,支持多语切换、批量处理、实验录屏、条码输入等功能。
四、适用环境与使用建议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仪器应放置于稳定环境中:
温度:10~30℃;
相对湿度:≤85%;
避免强光照射、振动及电磁干扰;
电源要求:220V±10%,50Hz。
结语
大米加工精度测定仪通过智能化识别与标准化分析方法,显著提升了大米质量检测的科学性和效率,已成为现代粮油检验领域的重要工具。无论是科研实验、企业品控,还是市场流通检测,该仪器都能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与品质发挥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