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类器官构建中,细胞培养污染率高主要源于三大核心污染类型,其具体成因及危害如下:
一、支原体污染(占比 45%,最难缠的隐形威胁)
1. 生物特性导致检测困难
体积微小:直径仅 0.1-0.3μm,可穿透常规 0.22μm 滤膜,常规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污染初期无明显细胞形态变化,易被忽视。
代谢干扰:消耗培养基中 70% 的精氨酸,导致类器官干性维持因子(如 Wnt 信号通路)失调,诱导 p53 基因异常表达,使干细胞标志物(如 LGR5 + 细胞)比例下降 60%,最终丧失干性。
2. 隐秘传播途径
人员接触:操作人员手部油脂携带率达 38%,未严格消毒或佩戴手套时,支原体通过接触污染耗材(如移液枪、培养板)。
耗材污染:使用未灭菌或重复使用的移液枪头(污染率 25%),或冻存管密封性不足(漏液率 5%),导致支原体间接感染。
二、细菌 / 真菌污染(占比 30%,快速爆发的显性危机)
1. 污染爆发特征
细菌污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24-48 小时内培养基变浑浊(OD600>0.3),pH 值骤降(如从 7.4 降至 6.8),类器官边缘出现 “毛刺状” 模糊。
真菌污染(如念珠菌、霉菌):5-7 天可见培养基表面或类器官周边出现白色絮状、丝状沉淀,生长迅速并覆盖培养体系。
2. 破坏机制
内毒素释放:细菌分泌脂多糖(LPS)等内毒素,激活类器官免疫反应,如肠类器官杯状细胞过度增生(比例>40%),破坏肠道上皮屏障;肝类器官糖原储存功能丧失,CYP450 酶活性下降 50% 以上。
营养掠夺:真菌快速消耗葡萄糖(消耗速率达正常培养的 3 倍),导致类器官能量代谢紊乱,凋亡率升高(如肾类器官凋亡细胞比例达 30%)。
三、交叉污染(占比 25%,高通量实验的 “蝴蝶效应”)
1. 操作环节漏洞
气溶胶扩散:多孔板移液时,枪头排液产生的气溶胶污染半径可达 5cm,导致相邻孔位交叉污染(如 96 孔板单孔污染可波及周边 4 孔,污染率 18%)。
试剂共用:反复取用同一瓶基质胶、培养基(尤其未及时密封时),或混用移液枪头(如未更换枪头直接移取不同样本),导致样本间 DNA/RNA 或细胞碎片交叉污染。
2. 数据危害
在肿瘤类器官药敏实验中,交叉污染可使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偏差达 30% 以上,导致假阳性(误判药物有效)或假阴性(漏判潜在药物)结果,严重影响实验重复性(数据 CV 值>25%)。
四、环境与操作管理漏洞
硬件设施不足:
未使用符合 Class II A2 标准的生物安全柜(如气流流速<0.3m/s),操作区沉降菌超标(>5CFU/30min);
培养耗材未严格灭菌(如内毒素>0.1EU/mL),或使用无滤芯吸头(无法阻挡支原体气溶胶)。
流程不规范:
培养基未二次过滤(如仅用 0.22μm 滤膜,未截留支原体)、基质胶反复冻融(每次冻融污染风险增加 25%);
操作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未用 75% 乙醇擦拭台面,手套接触非无菌区域后直接操作)。
类器官培养污染率高是微生物特性、操作漏洞、硬件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支原体因 “隐形感染” 最难防控,细菌 / 真菌因快速繁殖易被察觉但破坏性强,交叉污染则在高通量场景中危害数据可靠性。需从 “检测 - 防护 - 操作” 全链条建立防控体系,才能将污染率有效控制在 5% 以下。
相同问题:
类器官培养中,如何预防支原体污染?使用支原体清除试剂盒!
类器官培养中,如何预防细菌/真菌污染?消毒环境使用杀孢子进行消杀。
类器官培养中,如何预防交叉污染?遵守实验室规则。
相关产品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