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精密仪器,用于测定样品对紫外-可见波段(200-800 nm)光的吸收特性。其操作涉及光学系统、电子元件和化学样品的协同配合,需严格遵循规范流程以确保数据准确性和仪器稳定性。以下是其使用细节的系统性总结:
一、开机前准备
1. 环境检查
- 仪器需放置在平稳台面,避免振动和强磁场干扰。
- 室温建议控制在15-25℃,湿度低于60%,防止光学元件受潮或结露。
- 避免阳光直射或强光照射,关闭仪器周围其他光源。
2. 仪器状态确认
- 检查电源电压是否符合要求(通常为220V±5%)。
- 清理样品室,确保无残留液体或固体杂质。
- 检查比色皿是否清洁干燥,石英皿(用于紫外区)和玻璃皿(用于可见区)需分类放置。
二、开机与预热
1. 启动程序
- 打开主机电源,启动配套软件(如配备电脑控制)。
- 部分仪器需单独开启氘灯(紫外光源)和钨灯(可见光源),注意点亮顺序(通常先开氘灯,后开钨灯)。
2. 预热与校准
- 预热:开机后需预热15-30分钟,使光源稳定、电子系统达到热平衡。
- 波长校准:
- 紫外区(200-400 nm):使用钬玻璃(Hollow Cathode Lamp, HCL)的标准特征峰(如279.5 nm、365.0 nm)校准。
- 可见区(400-800 nm):使用镨钕滤光片(Pr-Nd Glass)校准,特征峰为585 nm和800 nm。
- 校准时需将参比溶液(如蒸馏水或空白溶剂)置于样品池,调整波长至标准峰位,误差应小于±0.5 nm。
三、样品制备与装载
1. 比色皿选择与处理
- 紫外区(200-400 nm):必须使用石英比色皿,避免玻璃对紫外光的吸收干扰。
- 可见区(400-800 nm):可使用普通玻璃比色皿。
- 清洁方法:
- 石英皿:用1:1硝酸浸泡24小时,清水冲洗后用超纯水润洗,再用无水乙醇擦拭,晾干或氮气吹干。
- 玻璃皿:用洗涤剂清洗,清水冲净后擦干。
- 注意:手持比色皿时,仅触摸两侧毛面,避免指纹或油污附着透光面。
2. 样品加载
- 液体样品需倒入比色皿至约2/3高度,避免过满溢出。
- 固体样品需配制成均匀悬浊液或溶解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测试。
- 装样后用镜头纸轻拭外部水渍,保持透光面清洁。
四、测量参数设置
1. 波长范围与带宽
- 根据样品特性选择扫描范围(如核酸测260 nm,蛋白质测280 nm)。
- 带宽设置需平衡灵敏度与分辨率:
- 窄带宽(0.1-1 nm):适用于精细光谱分析(如峰值定位)。
- 宽带宽(2-5 nm):用于快速扫描或低浓度样品。
2. 基线校正
- 以空白溶剂(如蒸馏水、缓冲液)为参比,调零(调节透射率为100%或吸光度为0)。
- 若样品信号较弱,可启用“暗电流校正”功能,消除检测器噪声。
3. 扫描模式与速度
- 定量分析:固定波长下测量吸光度(A)。
- 定性分析:全波长扫描(如200-800 nm),扫描速度建议设为中速(如200 nm/min),避免过快导致信号失真。
五、测量操作要点
1. 比色皿定位
- 放入样品池时,确保比色皿标记对准光路方向(部分仪器需固定透光方向)。
- 多样品测试时,按浓度梯度从低到高依次测量,避免高浓度样品残留影响低浓度结果。
2. 数据记录
- 记录吸光度(A)、透射率(T%)、波长(λ)及测试日期、样品名称等信息。
- 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RSD(相对标准偏差)应小于1%。
3. 异常处理
- 若吸光度超出线性范围(A>1.5或A<0.01),需稀释或浓缩样品后重新测试。
- 基线漂移时,检查光源强度(氘灯/钨灯是否老化)、比色皿是否污染或参比溶液是否失效。
六、关机与维护
1. 关机步骤
- 先关闭氘灯和钨灯,待散热风扇停止后关闭主机电源。
- 拔下电源插头,盖好防尘罩。
2. 日常维护
- 每次使用后清洁样品室,定期用无水乙醇擦拭光源窗口和检测器窗口。
- 每月检查氘灯使用时长(通常寿命为1000-2000小时),及时更换老化灯泡。
- 每季度校准波长和吸光度准确性,使用标准溶液(如重铬酸钾溶液)。
3. 长期存放
- 仪器内放置干燥剂,避免光学元件受潮霉变。
- 切断电源,罩上防尘布,存放于阴凉干燥处。
七、安全注意事项
1. 避免直视光源,尤其是紫外光,需佩戴防护眼镜。
2. 测试挥发性、腐蚀性或有毒样品时,应在通风橱内操作,并戴手套。
3. 比色皿清洗废液需按实验室规范处理,禁止随意倾倒。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