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高温测试是验证芯片在高温环境下可靠性、稳定性及功能完整性的关键环节,主要模拟车辆在引擎舱高温、长时间行驶或气候(如沙漠地区)等场景下的工作状态。以下是关于汽车芯片高温测试的详细介绍:
验证高温适应性:确保芯片在高温环境中不出现功能失效、性能衰退或物理损坏(如电路烧毁、封装融化等)。
暴露热设计缺陷:通过高温加速暴露芯片散热设计、材料耐高温性或工艺缺陷(如热应力集中、焊料融化等)。
符合车规标准:满足汽车电子行业(如 AEC-Q100、ISO 16750-2 等)对芯片耐高温性能的强制要求,确保芯片适用于车载高温场景(如引擎舱、功率模块附近)。
AEC-Q100(汽车电子可靠性标准):
芯片在非工作状态下暴露于高温(如 150℃、175℃)中存储 1000 小时,验证材料长期耐高温能力。
要求芯片在最高工作温度(如 125℃、150℃)下持续运行 1000 小时以上,期间定期检测电气性能。
高温工作寿命测试(High Temperature Operating Life, HTOL):
高温存储测试(High Temperature Storage, HTS):
其他标准:
样品准备:
初始检测:
高温测试执行:
案例 1:HTOL 测试
阶段 | 温度 | 持续时间 | 检测频率 |
---|
高温工作 | 125℃ | 1000 小时 | 每 24 小时抽检 |
案例 2:高温存储测试
阶段 | 温度 | 持续时间 | 检测节点 |
---|
高温存储 | 150℃ | 1000 小时 | 0 小时、500 小时、1000 小时(检测外观及电气性能) |
中间及最终检测:
失效分析:
电气失效:
晶体管退化:高温加速半导体器件老化,导致阈值电压漂移、漏电流增加;
互连失效:金属导线(如铝、铜)在高温下发生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形成开路或短路;
ESD 保护失效:高温下静电防护结构性能下降,导致芯片易受瞬态电压冲击。
物理失效:
封装变形 / 融化:环氧树脂基封装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不足,导致高温下软化或开裂;
焊点失效:焊料(如 SnPb)在高温下发生蠕变,或与引脚金属间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IMC)层;
芯片裂纹:芯片与封装基板热膨胀系数不匹配(CTE 失配),导致热应力集中开裂。
热管理失效:
芯片结温(Tj)控制:
散热条件模拟:
长期老化效应:
更高温测试需求:
原位实时监测:
热 - 电耦合测试:
通过严格的高温测试,汽车芯片可确保在引擎舱、电池管理系统等高温场景下稳定工作,为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车载电子系统的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