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推荐:气相|液相|光谱|质谱|电化学|元素分析|水分测定仪|样品前处理|试验机|培养箱


化工仪器网>技术中心>其他文章>正文

欢迎联系我

有什么可以帮您? 在线咨询

普泰克车载芯片高低温冲击测试

来源:普泰克(上海)制冷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2025年05月16日 16:26  
车载芯片高低温冲击测试是验证芯片在温度变化环境下可靠性与稳定性的关键环节,主要模拟车辆在不同气候条件(如极寒、酷暑、冷热交替)下运行时,芯片可能面临的温度剧烈波动场景。以下是关于该测试的详细介绍:

一、测试目的

  1. 验证环境适应性:确保芯片在高温、低温及快速温度变化中不出现功能失效、性能下降或物理损坏(如焊点开裂、封装变形等)。

  2. 暴露潜在缺陷:通过条件加速暴露芯片设计、材料或工艺中的隐藏问题(如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散热不良等)。

  3. 符合行业标准:满足汽车电子行业(如 AEC-Q100 等)对芯片可靠性的强制要求,确保车载芯片符合车载环境的长期使用需求。

二、测试设备与原理

1. 主要设备:高低温冲击试验箱

  • 结构特点

    • 通常具备高温箱(如 85℃~150℃)和低温箱(如 - 40℃~-55℃)双箱结构,通过机械传动装置快速切换样品所在箱体。

    • 温度转换时间短(如 10 秒内完成高低温箱转移),可模拟温度冲击速率(如 15℃/min~30℃/min)。

  • 核心参数

    • 温度范围:低温端可达 - 70℃,高温端可达 180℃;

    • 温度均匀性:±2℃以内;

    • 冲击循环次数:通常需完成数百至数千次循环(如 500 次以上)。

2. 测试原理

  • 温度冲击循环
    芯片样品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中交替暴露,每次停留时间需确保芯片内部温度充分稳定(如高温 / 低温各保持 30 分钟~2 小时)。

  • 失效判定依据

    • 电气性能测试:通过探针台或自动化测试设备(ATE)检测芯片的引脚电压、电流、逻辑功能等是否正常。

    • 物理检测:使用 X 射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观察芯片内部结构是否出现裂纹、分层或焊点脱落。

三、测试标准与流程

1. 行业标准

  • AEC-Q100(汽车电子 council):

    • 分为 Grade 0~Grade 3,对应不同车载环境温度等级(如 Grade 0:-40℃~125℃,适用于引擎舱等严苛环境)。

    • 要求芯片通过温度循环测试(Temperature Cycling,TC)和温度冲击测试(Thermal Shock,TS),循环次数通常为 100~1000 次。

  • 其他标准

    • ISO 16750-2(道路车辆电气电子设备环境条件);

    • JEDEC J-STD-020(半导体器件的湿度 / 温度敏感度)。

2. 测试流程

  1. 样品准备

    • 芯片需封装为成品(如 QFP、BGA 等封装形式),并焊接至测试夹具或 PCB 板上。

  2. 初始检测

    • 测试前对芯片进行电气性能全检,记录初始数据。

  3. 高低温冲击测试

    • 按设定的温度区间、冲击速率和循环次数执行测试(示例流程如下):

      阶段温度保持时间转移时间循环次数
      高温125℃1 小时≤10 秒500 次
      低温-40℃1 小时≤10 秒
  4. 中间检测

    • 每完成一定循环次数(如 100 次)后,取出样品进行电气性能抽检,排查早期失效。

  5. 最终检测

    • 测试结束后,对芯片进行全面电气性能测试和物理分析(如切片观察封装内部)。

  6. 失效分析

    • 若出现功能异常或物理损坏,通过失效分析定位问题(如材料热匹配性差、封装应力集中等),并反馈至设计或工艺端改进。

四、常见失效模式与原因

  1. 电气失效

    • 接触不良:引脚或焊点因热膨胀系数差异导致断裂或松动;

    • 功能异常:晶体管阈值电压漂移、电路逻辑紊乱(由温度下半导体材料特性变化引起)。

  2. 物理失效

    • 封装开裂:芯片基板与封装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应力集中开裂;

    • 焊点脱落:焊料(如 SnPb、SnAgCu)在反复热冲击下产生疲劳裂纹;

    • 芯片分层:芯片与封装基板之间的界面因吸湿或工艺缺陷出现分层。

  3. 热管理失效

    • 散热设计不足导致高温下芯片结温(Tj)超标,或低温下冷凝水影响绝缘性能。

五、测试的重要性

  • 保障行车安全:车载芯片(如 MCU、传感器芯片、功率器件)若在温度下失效,可能导致刹车失灵、气囊误触发等安全事故。

  • 延长产品寿命:通过测试筛选出高可靠性芯片,减少车辆在生命周期内的故障返修率。

  • 适应新能源趋势:新能源汽车对芯片的耐高温(如电池管理系统)和抗低温(如冬季续航性能)要求更高,推动测试标准升级。

六、技术发展趋势

  1. 更严苛的测试条件

    • 随着车规芯片向高集成度、高功率密度发展,测试温度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展(如高温端突破 150℃)。

  2. 快速测试技术

    • 采用液氮 / 液氦冷却脉冲加热技术,缩短高低温转换时间,提升测试效率。

  3. 原位监测技术

    • 在冲击测试中同步监测芯片的功耗、温度分布(如红外热像仪),实时捕捉失效瞬间的参数变化。


通过高低温冲击测试的车载芯片,需综合平衡材料选型、结构设计与工艺优化,以满足汽车行业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化工仪器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化工仪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他来源(非化工仪器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未开通此功能
详询客服 : 0571-87858618